作者:
魏世安,我校1965级英语系校友。由于“文化大革命”在校期间曾随校到湖北沙洋劳动,后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返京再“回炉”补习一年半。1973年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空司翻译队,参加援外和引进项目,两次荣立三等功。1989年专业到外企,先后在与航空有关的lucas,TRW和GOODRICH公司担任中国首席代表职务。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是外院,是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给了我们知识,一双飞向世界的翅膀。
难忘48年前,年轻的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祖国的首都,
踏进这座历史悠久,有着革命传统的神圣殿堂。
这里有最著名的教授,有最雄厚的外语师资力量
在这里,老师们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
年轻学子,踌躇满志,在知识的大海中徜徉……
每天清晨的朗朗书声,随处飘荡,
年轻老师的标准发音像美妙的歌声悠扬。
课余时间,我们更像灵巧的鸟儿在校园各处翱翔。
我们矫健的身影闪现在游泳池,大操场
11.7秒,我级贾达山同学创造的百米记录
至今无人能降,
1970年4月“文化大革命”的飓风把全校师生吹到了湖北沙洋-
在一个磅礴的雨夜,我们来到一座旧农场……
头顶似火骄阳,脚下不顾吸血的蚂蟥,
我们男生,女生比赛插秧,
望不尽的棉田中我们间苗,打药,收获,
虽然吃的是糙米饭,牛皮菜,喝的是泥水汤。
可是,我们也曾吃过自制的美味佳肴,
那就是几个同學自己抓的“花蛇和青蛙”
水桶炖野味,努力得来的收获吃起来永远最香!
--汉江边,师生们,小道上,
挑砖扛木,汗流浃背,歌声嘹亮。
肩膀磨出了血,晒脱了皮的我们
高喊着:
“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瞬间忘记了疲劳,斗志昂扬!
--我们用“书生”的双手,垒砖,砌墙
把漏雨潮湿的油毡篷变成了整齐的红瓦房。
我们种出了水稻,花生,棉花和蔬菜飘香……
沙洋农场大变样!
师生们共度艰辛,湖北大地上迸发出我们青春的光芒!
但作为学英语的学生,no “Hamlet”,no “Inspector Calls”,no“BBC”,no“VOA”
油灯下我们唯一能读的书只有英文版伟人语录和“Peking Review”
--紧张的劳动之余,苦中有乐,
同学间爱情的花朵也在悄悄绽放,
他们至今厮守,矢志弥坚,共度辰良。
回首酸甜苦辣的磨练,
难忘七里湖畔,旧口,钟祥和沙洋。
四十年过去,依然使我们遐想无限,激情荡漾!
* * *
今天我们有幸赶上祖国的改革开放,
时代变了,条件好了,
但是,我们要告诉小同学,小校友们,千万记住:
一食一粟,来之不易,
中国人民并不富裕,强国之梦,路还长,
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世代不能忘!
骄奢,浪费是腐败和堕落的温床。
创造和分享才是高尚。
感谢周总理,为了培养文革后国家急需的外交、外语人才,
力挽狂澜,
1971年让我们又回到北京“回炉深造”。
荒芜寂静的校园里又充满了阳光,
我们可以读外刊,可以听外电了……
教室里再次响起书声琅琅。
听,说,读,写,译,我们一丝不苟,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
我们争分夺秒求知若渴,努力补偿失去的时光。
* * *
1973年毕业后祖国把我们分派到了外交,国防,外贸,科技,文教等各个岗位上。
我们坚毅,勤劳,不断学习,勇于担当,
如今不管走到世界的哪里,都有我们外院人的身影,
都有我们外院人在各条战线上挑大梁。
我们为祖国伟大的改革开放贡献才干和力量。
我们为母校感到无比自豪,
努力用自己的工作成绩为母校争光。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四十年风雨沧桑,但不管走到哪里,
我们都不会忘记是外院的老师辛勤把我们培养,
是您们呕心沥血,点燃自己把学生的心灵照亮!
比起其他届的毕业生,我们和老师
曾一起度过“文化大革命”的风浪,
还曾并肩战斗在沙洋。
您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贡献给了祖国的外语教育事业,
如今已是誉满全球,桃李芬芳!
而自己的满头黑发,却变成了银发鬓霜!
敬爱的老师们!请接受我们衷心的感谢!
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昨天已成过去的時光。
敬爱的老师们,您们的身影始终在我们记忆中烁烁闪光。
时隔四十载,今天我们又聚集在您们身旁。
这一刻,这喜悦,将会在我们心头永远珍藏。
衷心祝愿您们快乐,幸福,健康!
祝母校成为世界名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栋梁,
我们永远为母校自豪,为母校骄傲。
难忘在母校的日日夜夜,
难忘母校为我们插上了一双飞向世界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