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园地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纪念入学50周年——外院英语系65级“9.19”聚会纪实

作者:魏世安 发布日期:2021-12-14

作者简介:

魏世安,1965年至1973年在我校英语系学习,1973年至1989年在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翻译队任英文翻译,参加多项引进和援外项目,曾立两次三等功;1989年至2006年在外企包括Lucas,TRW和GOODRCH(世界500强之一)与航空有关的企业中任中国代表,首席代表等职。2006年至今在科华科技贸易有限公司任高级顾问。

2015年9月19日,是北外成立74周年的喜庆日子,也是我们1965级同学入学50周年纪念日。在这秋高气爽,阳光普照的金秋,我们英语学院65级的53位老同学,满怀激情,喜气洋洋,又回到了我们度过八年宝贵青春的母校。虽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我们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北外依然是我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无法割舍的家。是母校和老师们把我们领向了人生的起跑线,为我们注入了事业的原动力。我们难忘母校,更难忘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在行政楼507会议室,又见到了我们十多位老师,大家欢聚一堂。浓浓的师生情谊和老同学们的深厚感情,笼罩着整个会议室。

到会的学校领导有老校长陈乃芳老师,陈老师发表的一席讲话感人肺腑,英语学院的张剑院长,虽然那天感冒了,但还是和路兴书记一起来参会,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应邀到会的老师中,有德高望重的王光宗老师、张载梁老师、王家湘老师、郑荣成老师,还有张建海老师,沈叙伦老师,楼光庆老师,及陆培敏老师。

陈妞培老师,由于视力衰退行动不便,未能到会场,但当初她教过的第4班的7位老同学,李为民、周桂舟、丁传英、伦淑芬、洪坚、黎滨、袁忠福,聚会后专门去她家,代表全体校友看望了她

参会的53位老同学中,还有四位同学是从外地专门赶来的。他们分别是:蔡淑荣同学从桂林,邬贤南同学从上海;袁忠福同学从阳泉;赵绪才同学从天津。居住在成都的蒋涛同学,尽管未能来北京参会,但通过海棠同学,给我们发来了感人的短信贺诗。

身居国外的张树茂同学从美国波士顿,晁岳云同学从澳大利亚悉尼,以及虽然身体欠佳,仍十分挂念母校老师和校友的郑树湘同学从安徽合肥,都为此次聚会发来了特别的祝贺视频。他们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和对校友的情谊,让大家十分感动。

细致准备,默默奉献

为了这次聚会,郑海棠、郑如刚、郭力生和我几个校友,几个月前就开始谋划筹备。我们和北外校友办的领导,及英语学院校友会张春霞老师,多次商讨聚会的各项准备和细节,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校友办的郭晓老师也为我们的聚会,默默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以英语学院二年级同学丁敏学为首的多名志愿服务者,对我们聚会的接待和服务工作,也做得十分热情、周到。

聚会现场的照片和师生的全体合影,都是由张春霞老师负责的,郭力生的老伴、摄影爱好者老孙前来帮我们摄像。张兆荣同学和和魏翠兰同学,也是不停地抓拍,为了我们的聚会留下了很多宝贵镜头。有些外地没有来的参会的老同学,早就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次聚会的合影发给他们。

聚会的成功,离不开北外校友办、英语学院校友会的支持和协助,也凝聚着我们筹备组校友们的无私的奉献。

这使我想起2013年,5月19日那次以杨师兰,徐尽忠,郑海棠和王龙弟同学为首召集了全国各地100多位同学举办了我们65级毕业后最大规模的师生聚会;

海棠、力生、长昺、如刚等同学,为给伊莎白老师两次祝寿以及拍摄“百岁老人不老情”电视片,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奉献,如推荐和协助CCTV-4电视台的制片,配合拍摄等。他们为这个片子的成功拍摄和播出出了不少力。在聚会时,几个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致反映看了柯鲁克和伊莎白老师的事迹很受感动,收获了很多正能量;

这些活动中,都凝结着许多热心同学的努力和心血。

特殊待遇:

对我们这级老校友,英语学院领导,北外校友办刘博然副主任,英语学院校友会张春霞老师都大力支持,筹备工作细致周到。开会时张老师始终拿着相机为我们拍了许多好照片,包括那张合影。校友办的郭晓老师从早上八点一直到下午五点一直站在太阳底下,在校门口签到处忙碌着,聚会前她也为我们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志愿为我们服务的小同学们由原先的5名增加到10名。

几位发言各具风采:

主持人郑海棠同学的开场白,真挚、感人。他还就大家建议的“入校50周年纪念册”的照片收集,和纪念文章的征稿之事,代表筹备组提了具体要求。

英语学院张剑院长对上次聚会后同学们虽然大部分已经退休还积极为母校捐款表示感谢。并欢迎大家常回来交流有关就业、学习及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为母校培养人才建言献策。

2013年聚会时我们级同学共计捐款13万3千多元,为母校的发展和资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弟学妹们,奉献了我们的绵薄之力。

敬爱的陈乃芳老师当年是我们年级的政治辅导员,她深情地说:“两年前的5月19日,我们相聚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英语系65级,是我带过的学生中最特殊的。”“当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卷入“文革”动乱,并一起去沙洋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你们又返回母校进修外语。我们相互陪伴,共同度过八年。大家既是师生,也是兄弟姐妹。半个世纪过去了,我退休后,还常常会想起这段经历。你们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鲜亮。你们每个人来自何方,兴趣爱好,甚至nicknames,及恋爱结婚等等,我都一一记得……”

陈老师还讲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她说:“看到大家精神面貌都非常好。这源于我们多年来内心的充实和快乐。在生活和工作岗位上,我们从未违背过自己的良心,始终乐于奉献,因此也活的如此快乐,如此潇洒。”

另外三位老同学,李占生代表前4班,李清修代表第5至11班,郭力生代表12、13班,也分别在会上发言。他们的发言,联系了自己工作的经历,个个生动精彩。尤其是李占生同学,这位曾作为中国赴南极科考队的先遣官,为中国在南极建立中山站,做出杰出贡献的功臣,在回忆当年在母校学习时,前四班同学原来是学俄语的,开始困难重重,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辅导同学的情景时,他激动地说:“感念老师的‘再造之恩!’”此时,他一度哽咽落泪。当他满怀激情地带领与会的前四班校友们,起立向老师鞠躬致谢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为之动容。占生还把他的几本关于南极的著作,分别赠给了学校和小校友。张剑院长还请他抽空回校,讲讲他的工作经历。

退休前曾在世界卫生组织任高级项目官20年的李清修同学,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之恩。他说:“我们不管走到世界哪个国家,都会遇到外院的校友,我们作为北外人而自豪。”

郭力生同学,退而不休,至今仍被单位聘为顾问,工作很忙,组织多次国际会议,受到多次奖励与表彰,今年又被授予“杰出外交官奖”。她深情感谢母校与老师们的栽培,与大家共勉“活到老学到老”,跟上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做好人;兢兢业业,报效祖国。

据我了解,像郭力生同学那样,现在仍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祖国,为事业发光发热的老同学还有不少;如杨师兰,郑海棠、郑如刚,沈月山等同学。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帮带年轻的接班人。沈月山带领的经贸大学代表队在最近高校专业英语演讲比赛中赢得了集体第一名。李占生同学,凭着健康的体魄和坚强意志,每年还带团去南极,继续他的“探险之旅。我们这里向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致敬,也祝他们有劳有逸,永葆青春。

伊莎白老师精神矍铄:

我们敬爱的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老师,今年已百岁高龄了。她闻讯我们举办入校50周年纪念聚会,很高兴,并主动提出要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老人家上午11点10分左右,在他大儿子柯鲁(Carl Crook)的陪同下,早早地来到英语学院大楼,等着和我们集体照相。她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照完相后,她还坚持自己推着轮椅,从东院的英语学院大楼门口,走路去西院的教工食堂,和我们一起用午餐。在与她交谈中,我发现她仍然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柯鲁克、伊莎白夫妇,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北外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今年也是柯鲁克老师逝世15周年纪念。CCTV-4年初为庆贺伊莎白老师的百岁华诞,拍摄了《百岁老人不了情》的专辑。海棠、力生、如刚、长昺同学和我,及梅仁毅教授、胡文仲教授都参与了拍摄。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好老师,感到无限荣幸。校友们都衷心地祝愿她健康愉快!

热情可爱的小校友志愿者

那天从早八点,10名志愿者同学就来到了507会议室。他们都是在读的英语学院低年级的学生。在海棠的指挥下,布置了会场。领头的大眼晴姑娘,名叫丁敏学,是英语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小姑娘们个个长得水灵、漂亮,小伙子们也个个帅气。上午,他们从楼下接待,到会议室帮助大家签到,招呼入座,端茶倒水,服务十分热情、周到。会议室的座位不够,他们从别的会议室搬来座椅,让我们所有参会的校友和老师都有座位,但他们自己却只能站着,没有休息的地方。校友张兆荣,趁着会议结束后,偷拍了一张他们坐在附近的楼梯上的休息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多么可爱啊。

那天我们来的人又多,又不是同时到达;会议场所、照相地方和吃饭地点都不在一起;上午开会的时间又很短促,发言又多;如果没有志愿者们热心帮忙,我们的聚会,非乱成一锅粥不可。我们的会议开得很成功,离不开志愿者的周到服务。我们衷心地谢谢这些孩子们了!

这次的聚会虽然很快结束了,但正如陈乃芳老师和同学们希望的那样,“同窗的情谊最真实和牢不可破;我们是半个世纪的朋友和亲人,希望今后多举办此类活动;哪怕一杯清茶,大家聚聚,在一起聊聊近况,回忆青春,亦或谈谈子孙后代”。我们期待明年的金秋,在北外成立75周年庆祝之时,再次相聚母校。

最后让我以未能参加聚会的蒋涛同学的一首诗结束本文:

岁寒方知苍松劲,日久更晓同窗情。

天各一方数十载,思念之情难诉倾。

风雨沧桑半世纪,为酬壮志尽打拼。

霜鬓不灭老翁志,夕阳依旧映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