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人物

名师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渴望在路上 ——访俄语学院王凤英教授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4-13

人物简介:

王凤英,曾任我校俄语学院高年级教研室主任、教授。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俄语系硕士研究生学位,2002年至2007

年攻读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1992至2007年间,多次前往俄罗斯高校进修、访问当地学者;曾获陈梅洁基础俄语教学奖、北京市精品课程(俄语精读课),编写教材《大学俄语 第五册(学生用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7篇,国外学术刊物12篇,学术会议论文合集2篇。2007年发表专著《篇章修辞学》。目前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支教。

笔者借此次采访的契机,得以走进王凤英老师波澜壮阔的人生。直到今天,王凤英老师仍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进行支教。笔者每一次在微信上与凤英老师交流,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她端坐在办公桌前,目光炯炯而精神焕发,几缕银丝散落在额前,不时执笔书写,不时翻阅教材,认真备课的模样。很遗憾,由于地理因素和疫情原因,笔者未能亲自与凤英老师进行交流,但透过其七千多字的笔答文稿,凤英老师的风韵跃然纸上。

缘起之路

“北外是外语人的梦想”,这句话在笔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怀梦想,机遇往往就会悄然出现。

王凤英教授介绍道,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国家急需提高高等院校年轻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此历史背景下,北外俄语系每年组织高校青年教师进修班,通常为期一年。1984年王

凤英成功被选派参加这一年的培训,从此开始书写自己在北外的人生华章。1985年王凤英如愿以偿考进北外俄语系攻读硕士学位。回想起那时的校园生活,王凤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她记忆深处的青葱时光:80年代北外的清晨随处可以看到拿着书本朗读外语的学生,不同的语言仿佛构成了一部动听的交响乐,已经成为当时北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去食堂的路上,漫步在林荫道上,也能听到同学们在讨论语言学或者文学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王凤英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88年王凤英决定留校任教,开始了在这座中国外语最高殿堂的工作经历,继续书写自己与北外的情缘。在北外工作期间,王凤英曾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和莫斯科大学进修和访问,每一次的进修访学都对她未来在北外的工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次外出访学是1992年11月,正值圣彼得堡阴冷的寒冬,“彼得堡的冬天虽然没有莫斯科那么冷,但是波罗的海的湿冷空气使得彼得堡的冬天

几乎都是阴天,低低的云层仿佛一层铅盖满天空。”王凤英回忆道,“有时也会想家,天气的阴郁更加剧了这种相思。”那时没有便捷的通讯方式,国际长途非常昂贵,一般都是写信。一封信要在路上走两个星期,还要接受俄罗斯海关的检查。拿到的信拆开过是常有之事,更有不幸的时候,寄托浓情的书信会在路途中丢失。

“每每心绪有些低落,我便去涅瓦河边散步。”在王凤英眼里,彼得堡自身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一幢幢建筑、一段段往事中,王凤英得以聆听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这样的温情聊以慰藉她心中的思念,也帮助她加深了对自己专业下对象国的了解与认知。

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和通讯丝毫没有使王凤英学习、工作的热情消退,她仍认真严谨地开展着交流访学,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当时分配给王凤英的导师是在修辞学界负有一定名望的彼得堡大学语文系主任,后来又由副主任接替。每月一次的读书感想汇报交流,王凤英都百分百地投入,从中汲取了很多与修辞学相关的知识,这为后来她选择修辞学作为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2000年10月,王凤英带领三名学生奔赴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第二年,王凤英接受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周福成老师的委托,组织莫斯科申奥期间的翻译服务工作。在此期间,王凤英亲自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激动人心的场面。那一刻,身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怀着家国情怀,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申奥圆梦做出微薄的贡献,她感到无比自豪,这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在语言领域发光发热的信心与决心。

王凤英的第三站是莫斯科大学,访问单位是语文系。在此期间,王凤英在原来的基础上搜集并阅读了修辞学的相关书目和文章,终于完成了18万字的《篇章修辞学》一书。这本专著对语言修辞、言语修辞、篇章修辞等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每一类篇章的界定有所补充和更新。

奋楫之路

2001年王凤英从俄罗斯返回北外后,决定报考博士研究生。她想继续自我挑战,逼着自己再向另一个语言学分支——语义学方面更上一层楼。

2002年3月王凤英顺利通过俄语系语义学专业博士入学考试,9月开始攻读博士课程。王凤英回忆道:“每天的课程和需要阅读的书目很多,每一天都很辛苦。最终修完所有博士课程,一共写了8万多字的论文。”无数个夜晚挑灯读书,数以万计的文字铺就通向光明的道路,王凤英的自我挑战永不会止步。

2007年在莫斯科大学访学的时候,王凤英已经听说中国汉办在一些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俄罗斯也在孔院建设的计划之内。那时王凤英就萌生了去孔院工作的想法,希望自己退休后能够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挑战自我,获取和提升除了外语教学以外的其他能力。她当即开始行动,最终成功被汉办录用,于2013年1月23日赴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成为这所孔院的第二任中方院长。2017年,她卸任返回北京。

北外与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一直有对口援建任务。王凤英曾打算在健康允许的前提下到新疆支教,继续为俄语教育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21年教育部推出了银龄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凤英便即刻报名参与这项工作,即使在此之前,她对目的地克拉玛依的印象仅限于歌中所唱,“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王凤英认为,“既然选择来这里工作,其他也就不考虑这么多了。”步入银龄的她,仍然以不变的活力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引航之路

王凤英奋楫笃行的一生中,一直在不懈地用自己的微光努力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亲身体会、极深研几,她也向笔者分享了几点实践感悟与总结。

王凤英支教之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俄语专业一共有八位老师,其中两位教师有五年教学经历,而其他大多只有1-2年教学经验。分配给王凤英的助教7月刚刚入职,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面对这种情况,王凤英采取了“一带一”的教学方式,帮助经验匮乏的助教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当时三年级共有两个班,王凤英带一个班,助教带一个班。课程安排总是王凤英的课在前,助教的课在后,以便他听完凤英老师的课再进行实践。每个话题他们两人都一起备课,挑出讲解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王凤英不定期去听这位助教的课,课后交谈,指出其中的缺陷和改进的方式。通过这种“一带一”的工作模式,助教第二年便能够独立授课。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能力,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深耕研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王凤英明晰地指出当今开设的外语阅读课程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接受理解能力,二是提高言语产出能力,即语言应用能力。她认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听与读只是用外语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方式,而外语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在说与写的能力上。因此,王凤英在授课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突破通常只注重“读”而忽略“说和写”的弊端。

教师的自我修炼也不应止于对自己的不断打磨,还要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的特点、心性,制定出具有高适配性的配套教材。在王凤英编写的《东方》大学俄语第五册中有两个亮点:一是打破以往的练习排列方式,将练习模块化,即分别按照构词法、词汇、成语、语法(含词法和句法)等几个语言学的层面编写练习;二是引入修辞学的基础知识。王凤英指出,大学教材编写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递进思维、对比思维、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在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不会束手无策,迷失自我,这样的培养方式也正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区别。

篇尾寄语

从80年代教授第一批学生到2019年中石油和外交部的俄语培训班,王凤英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讲道:“我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让学生觉得不来上你的课是一种遗憾,那么便可以说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导出来的。只有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具备未来面对社会和面对人生的能力,独立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对于曾经的梦想,如今的故里,王凤英寄语北外: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母校已经走过了81载的路程。我爱北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这里的学术氛围,爱那些辛勤耕耘的老师,爱那些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愿母校传承优良作风,不骄不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永远站在外语界的巅峰。

(文/盛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