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人物

名师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学语为师,我将无我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1-08

——访英语学院胡文仲教授

人物简介:

胡文仲,我校英语学院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我校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职。1987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 年被悉尼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2004 年被墨尔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级研究员头衔。共发表专著 7 部,出版教材 4 部,编著 15 部,译著 11 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60 余篇。

在校友之家,笔者拨通了胡文仲教授的电话,他非常亲切地同笔者问候,并对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温和的语气将笔者内心的忐忑与紧张一并拂去,满怀着对胡文仲的敬仰,我们开始了此次采访。

祖国的选择: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谈及当年选择北外英语系的原因,胡文仲笑着说:“准确来讲,不是我选择了北外,而是北外选择了我。”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基于当时的局势,国家的军事干部学校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招收高中及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来为抗美援朝战争做长期准备。五百名有志青年志愿为国效力,进入当时的军事干部学校,胡文仲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回忆道:“我当时年纪小,身体条件也达不到参军入伍的要求,就被国家分配到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来学习外语。”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只有俄语系与英语系,德语、西语、法语等尚未成系。鉴于时局,胡文仲本想选择俄语作为专业,但是学校要求他去专攻英语,就这样,胡文仲与北外英语系结下了缘。

大学毕业后,学校筛选了 50 多位毕业生留校,他也由此进入了为培养外交干部而设立的翻译班。翻译班的课程完全按照外交部要求设置,以翻译课程为主。他说:“当时我脑子里想的就是怎样进入外交部,做好一名外事干部。”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向胡文仲所想的外交方向转动,而是在师范这条路上镌刻下深深的印痕。正当胡文仲一门心思钻研外事翻译工作时,学校为了培养师资力量进行了大规模招生,又在翻译班筛选出 10 名同学进入师资班,胡文仲就此踏上了为人师表的征途。“当时我一心想进入外交部,但是国家需要、学校需要你去当老师,就必须服从国家的分配,服从人民的需要,把个人想法放到从属地位。”胡文仲铿锵有力地说道。

从对俄语的憧憬到对英语的选择,从对外事翻译的热忱到为人师表的抉择,每一次命运齿轮的转动,都体现了北外校歌里所唱的精神:“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胡文仲以祖国的选择为先,个人的意愿为后,在一次次人生的重大抉择中走向了人民需要的地方。

精神的供养:为人师者的动人篇章

从学习英语到教授英语,胡文仲的心态也经历了一个转变。他说:“当时本来没有去当老师的打算,也花了一段时间去接受、消化这件事情,后来在教学岗位上遇到了很多前辈,她(他)们的言行深深影响了我。”

胡文仲回忆道,同一教学组里的同事们对待教学都极为认真。时任教学组组长的杨树勋老师于留学途中响应国家号召,回国担任三年级英语教学组组长。杨老师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主动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承担责任。时过境迁,胡文仲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话语间依旧洋溢着对杨老师的敬佩与赞扬之意。“当年全年级有十几个困难班,困难班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思想上也有所滑坡,如果是我,我不会选择承担困难班的教学任务,但是杨老师却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教学任务,这种忘我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他说道。

不仅是同事的精神感染着胡文仲,求学期间师长的一言一行也是他精神供养的源泉。陈梅洁老师是胡文仲学生时期的英语外教,她有着敏锐的听觉与严格的标准。每当他们去陈老师家中朗读课文,一些极其细微的语音语调错误她都能听得出来。她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好老师,当年的纠音经历也使他至今受益匪浅。胡文仲还提及了一本书——《用精神行走的人》,这本书收录了三十多位北外教师教学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正如胡文仲所言,老师的劲头来源于学生与教学,正是因为北外有如此多优秀的老师,才培养出无数名行走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北外人。

以胡文仲为代表的优秀北外教师谱写了为人师者的动人诗篇,是北外不朽故事的传播者,他们是每一位北外人的精神供养,犹如明星点点,在北外人心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辉。

语言的专长:发扬北外的优良传统

胡文仲作为外语界知名专家与学者,在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造诣颇深,他见证了北外与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记挂在心上。

改革开放之前,北外主要培养外事翻译者,大多数学生的去向是外交部、中联部等部委机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愈发紧密,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国家的需要;八十年代初期,北外就探索出了外语与新闻、对外汉语等专业结合发展的路线,后来外语与经济、区域国别研究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势头也愈加迅猛;现阶段,北外则呈现出多学科蓬勃发展的局面。

面对时局的变化,胡文仲认为,今后掌握多语种的毕业生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针对“掌握多语种”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胡文仲提出了两点原因。首先,北外的生源学校有一部分是北外附校与各大外国语学校,在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可能已经掌握了至少两门外语,那么借助北外丰富的语言资源与优秀的师资力量,掌握多门语种是指日可待之事;其次,北外的学生潜力极大,他说: “我们当时举办过一个英语演讲比赛,参赛者不说明专业,最后的冠军是来自阿拉伯学院的一位同学,由此可见,我们学生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北外作为全国顶尖的语言类学府,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在业内广受好评。胡文仲认为,北外学子应该给自己定下高目标:语言基本功扎实,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熟记于心,知识储备全面。世界在改变,只会英语则优势很小,但对于多语种复合型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好,优势就会突出,竞争力就会变强。相较于网络上抱怨“内卷”的声音,胡文仲认为北外学子应该适当给予自己压力。他表示:“在远大目标的指引下继续发扬北外优良传统,打响北外品牌效应,需要北外学子孜孜不倦甚至夜以继日地汲取知识,方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负韶华,不负母校,在北外的画卷上留下绚烂的一笔。”

远大的志向:于浮躁中沉心书海

谈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内耗”旋涡也在网络上引起多番讨论,社会上“唱衰”小语种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外语学习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形势、服务国家需要呢?胡文仲用“沉心”二字给出了答案。

“当前的很多不确定性对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是只要青年人站稳脚跟、沉下心来、练就本事,不管形势怎样变化,都是人才。”胡文仲坚定地说道。

在特殊时期,胡文仲就见证了一位学者于浮躁中沉心书海,终获灼灼真知的事例。他回忆道:“当时不管形势怎样变化,他都在图书馆拼命看书,‘文革’时期结束后,他从 77 级中脱颖而出。”正如胡文仲所述,不管外界声音怎样,世界形势如何,我们做好当下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采访的最后,胡文仲再次语重心长地寄语北外学子:“要立志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水平特别高、能力特别强的人才。”

胡文仲用“无我”的精神在我国外语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严谨的学者、谦和的前辈、耐心的长者,既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又是中外优秀文化的忠实体现者。可以说,胡文仲的人生不仅是个人的人生,也是与北外的历史和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胡文仲是每一个外语人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了外语人如何为人为学,如何教书育人。在胡文仲的引领下,北外人既要富有家国情怀,又要具有实战的本领,传承北外优良传统,发挥语言专长,在自身岗位上贡献力量与智慧,亲身践行“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箴言。

(文 / 寇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