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北外附校1965级校友、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活动于首都图书馆·首图剧场举办。

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围绕着《昆仑约定》从创作、使命感、青春与奉献等多角度展开对谈。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出席活动并致辞。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出席活动并接受作家毕淑敏赠书。活动由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主持。

怕手艺不行写不好 怕年纪太大写不完
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近年来文学界高度关注毕淑敏的新作动向,这次终于迎来备受期待的《昆仑约定》。
毕淑敏谈到,写《昆仑约定》是我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我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我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当主持人李思思问到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时,毕淑敏答道:“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同为作家的梁晓声也曾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他坦然道:“当时《人世间》的初稿已完成,心里面会有一种感觉: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体上已经做完了,是‘对得起此生’的感觉”。对于梁晓声而言,是《人世间》,而于毕淑敏而言,便是《昆仑约定》。
听到这里,俞敏洪表达了对两位作者的敬佩,他谈到,如果没有他们的表达,所有这些经历都会烟消云散,不管是青春戍边的故事,还是在北大荒开荒的故事。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文,就没有后代人可以参照的坐标。
作家于时代的意义,不光是亲历,是见证,还是记录与反思。不同时代的作家如同时代的镜子与先知,既折射社会肌理又叩击人类灵魂。
义务、责任、真诚与情是《昆仑约定》
《昆仑约定》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梁晓声表示,看《昆仑约定》,感觉这是一本受义务感、责任感驱动而创作的长篇。它的难能可贵,在于亲历性。哀敬爱的人之死,庆亲密战友的生,遂使笔下情浓。这是倾注真诚和深厚感情的作品,也是一部在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反映高原战区八名16-18岁之间的女卫生兵集体生活经历的小说,尤其是长篇,这似乎是第一部。对军旅题材有填补性,对整体的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俞敏洪谈到,毕淑敏老师的文字非常平稳,但文字背后的故事有着巨大的张力。我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读到了我们那代人的青春:奔赴边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却聚在了一起,同样的青春,同样的热血,一起为理想主义而尽情奉献,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回忆录。

主持人李思思表示,青春的力量和情感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年代、跨越时光和岁月,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一部书写人性高度与昆仑精神的好小说
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学、医学与社会观察,在严肃文学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起桥梁。著名评论家雷达曾如此评价道:“毕淑敏是一位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他谈道:“当我知道《昆仑约定》将要交稿的时候,非常好奇,但后来读着读着,好奇的情绪变了,说是感动也不准确,说是震撼也不准确,但是我整个人完完全全被带进这部小说里面,整个情绪、整个情感、整个心跳都在跟着这部小说走。”

他还提到,从通识的意义上说,《昆仑约定》是一本写人生海拔的书。“只有云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时,昆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
毕淑敏女士简介:
毕淑敏,汉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籍贯山东文登,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历任解放军西藏阿里某部战士、医师;北京铜厂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北京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婚姻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会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4年3月,发表中篇小说《预约死亡》,被誉为“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红处方》。 2001年1月,发表长篇小说《血玲珑》。2003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拯救乳房》。 200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女心理师》;9月,出版长篇小说《鲜花手术》。2012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花冠病毒》。2014年1月,同月,出版散文集《男生,我大声对你说》《女生,我悄悄对你说》。2016年1月,出版游记《非洲三万里》。2017年8月,出版游记《破冰北极点》。 2018年7月,出版游记《南极之南》。2020年6月,出版散文集《巴尔干的铜钥匙》。
来源丨首都图书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