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一直是我国培养外语人才,特别是培养外事翻译的主要基地。目前是我国语种最多的一所外国语大学。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杨尚昆、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学校的发展极为关心并加以具体指导。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归国家教育部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对传统的外语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逐步由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的外国语学院向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外国语大学发展。
校史大事年鉴
1941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成立,同年7月发展为俄文大队。
1941年12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由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一、二队组成的俄文科属于学院下设的特科队。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单独建校,改名为军委俄文学校。
1944年6月,俄文学校增设英文系,改名为外国语学校。
1946年至1948年为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时期。
1948年6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
1949年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改名为外国语学校。
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
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
1955年6月,经高教部呈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名为北京俄语学院。
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
1956年,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
1959年2月,经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学院正式合并,组建成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划归外交部领导。
198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隶属于教育部领导。
1994年2月5日,经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