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永远的“西二级”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2-28 】

刘瑞明 男,1943年生。高级经济师。1962年 顺义牛栏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北外)西班牙语系。1968年“文革”中赴唐山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分配到邯郸。1973年调回当时的外贸部,在所属专业总公司从事对外贸易30多年。期间在中国驻古巴使馆商务处,哥伦比亚波哥大,西班牙巴塞罗那常驻,前后17年。2005年退休。

公元2014年9月6日, 秋天的北京,天高气爽,硕果累累。50多名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1964年入学的老毕业生,为了纪念他们大学生活50周年,到母校聚会来了。

这批大学生有一个那个年代互相熟悉的称呼:“西二级”。 因为,1966年,他们正在西班牙语系读二年级,6月份,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令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两个月后,停课闹革命,各级学生就被定格在这个年级上,学校上上下下就这么互相称呼,一直叫到现在,套上一句新词“永远的西二”。此外还有“西一”“西三”“西四”“西五”的称呼。再说的远一点,其它系他们的同届,叫“英二”,“法二”,“德二”,以此类推。如果,再细分,西二级又有“西本二”和“西专二”。1980年4月,国家恢复了这批专科生的本科生待遇。总之,详细情况和后来如何平反正名,本文不再详述。总之,他们就是永远的“西二级”学生了。

这次来返校的老毕业生来自东北、西南、江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可以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而来,也有侨居者从国外赶来,有的同学更是离校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母校。

系里的老领导、老教师们应邀出席。他们是原总支书记凌志、副总支书记任满仓、系政治辅导员申春生、徐彦文、授课老师王怀祖、董燕生、张广森、赵士钰、纪祯详、王嘉立、吴丽卿、傅筱芳、刘家海、陈瑄瑄、顾三根、系办老师张木生。

毛金里老师没有到达现场,特地赶到外地来京同学下榻的“北外宾馆”来看望大家。

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系主任熊健临时不能前来,托人带来了他的祝贺和慰问。芩楚兰老师委托她的老伴包老先生代她参加。其他老领导、老教师因各种原因没有莅临的也带来问候。现任系主任刘建称自己是小字辈,说什么也不肯前排就坐,带领6个在校的学生,做起了服务员的工作。他说,虽然过去叫西班牙语系,现在叫西葡语系,但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

10点10分纪念活动在逸夫楼二层正式开始,由老学生王树柏当主持人。比原来推迟了10分钟。“推迟”,对于“北外人”组织活动似乎有些不应该,但要知道,对这些已经七老八十的“老北外人”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凌志老总支书记应邀讲话。他离开北外已经26年,今年83岁高龄,手执金属拐杖,身体硬朗,腰杆比年轻时还笔直。大家热烈鼓掌,要他坐着讲话。五十年前,正是这位老领导,按照又红又专,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五项原则,一个一个的“朱笔钦点”,把这批全国各地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招选进了“北外”,男生女生总计97名。

他讲了一个故事:那是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派遣海陆空军两万多人轰轰隆隆打进巴拿马,抓捕诺列加。他那时正在巴拿马访问,见到有一个记者在现场采访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的巴拿马市民,那个记者镇定从容的工作,让他钦佩,他问他的姓名,得知他就是北外西语系的毕业生。由于现场紧张混乱,他不知这个记者姓甚名谁,也不知哪一届那一级的,但是他要说的是:这就是北外西班牙语系毕业生的风骨。

申春生老师接着讲话,他是西语系培养的出来的人,曾经当过北外的副院长。他还是当年那个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团委书记。他讲的主题思想是:成功也好,挫折也好,都已经成为过去,走进了历史,特别是“文革”,我们个体的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面对,只能接受。前半生,只要是我们自己努力了,争取了,对得起母校也就无怨无悔了。如今进入老年,翻开到新的一页,就不要再纠结过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了。听者叹曰:的确是团委书记出身,过去当学生时,他教导我们:学雷锋,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学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拍死。要心装祖国,胸怀天下,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如今,我们年老了,要与时俱进,随遇而安,享受生活。

接着老学生王治权代表全年级学生致答谢词。感谢党组织、系领导和老师们的辛勤

教育和培养,要以一辈子以数十年如一日默默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培养学生的老师们为榜样,活到老、奉献到老。话到动情处,一度哽咽,不能自已。

中午,大家在学生食堂吃饭,自助餐,十几种饭菜,酒水俱全。不由得让这些二年级老学生感慨不已。遥想当年,那时他们在一饭厅或二饭厅吃饭,中间放的一排排方桌,五六个人一桌,不固定人选,没有椅子,站着吃饭。硬件是这样,软件就更不能和今天相比了。吃的是大锅饭、大锅菜、大锅汤。如果哪天吃回锅肉,哪天包饺子就算改善伙食了,附加一条规矩,包饺子,全是手工,是要学生们帮厨的。粮食定量,每人30-33斤,吃一次饭,交一次钱票,再交一次粮票。男同学粮食不够吃,就到女同学处借粮,当然,借了倒是不一定还的。这是1964年,毛主席开恩,亲自批示把大学生的伙食费由10.5元增加到15.5元。如果往前推两三年,大学生们也是吃不饱的。

这些西二级的同学们吃罢午饭,酒过三巡,董燕生老师、老学生孙鹤、江山先后激情高歌,纪桢翔和吴丽卿二位老师联袂唱一段黄梅戏,给大家助兴。歌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当唱到:“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时,唱者动容,坐中听者已经有人潸然泪下了。

接着杨明江同学把自己保存多年的书籍赠送给了母校,情犹未尽,和老搭档张颖,来了一个女生二人唱,唱的是两首老歌,现场闹哄哄,什么歌,什么词,听不清也记不下了。大家要的是一种气氛,再加上一种回忆。谁都知道,想当年,她们是系里和院里的文艺骨干,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在“援越抗美”-支援越南抗击美国入侵-的年月里,她们几个人有一首轰动一时的女生表演唱:

“远望着北方的天,北方的天空红烂漫。盼啊盼,盼望红日照遍全越南,照遍全越南!”

那歌词,那曲谱,曾经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年轻的大学生,打扮成越南南方被侵略被压迫的姑娘,书写《南方来信》,含泪悲歌唱给北方的亲人,当时的确感动过成千上万的“北外人”。 最后,五个一直负责引路,端茶倒水的在校女学生演唱了几首现代流行的歌曲,把人们拉回到了现实,欣慰西班牙语后继有人。

主楼二层的老教室,是不能不看的,那里是他们求学的地方。教室的大小和布局如旧,前边是讲坛、讲台,后边是黑板报,毛玻璃的,好像和五十年前的一样,从来没有换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14年,半个世纪过去了,毕业生和在校生合在一起,掐指算来,在他们之后又有了四十六届,如今的系名称也改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葡萄牙语系”。但是,他们没有被忘记,“西葡语系”特别把这些老毕业生在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合影当作毕业照,挂在走廊的系史展示栏上。“西葡语系”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对他们表示慰籍,也不仅仅是对他们报以尊重,其中一定还有其它不可详细诉说的深意!

在北外,有这样一个共识:他们这届,以及前两届、后一届,是解放以后经历最为复杂,命运最为多舛,但是风格作风又最为坚强、执着、不屈的北外毕业生。

衷心的祝福他们晚年幸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