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魏世安,1965-1973我校英语系 校友1973-1989在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翻译队,任英文翻译,参加多项引进和援外项目,曾立两次三等功;1989-2006在外企先后在Lucas,TRW和GOODRCH(世界500强之一)与航空有关的企业中任中国代表,首席代表等职。2006- 科华科技贸易有限公司,任高级顾问
伊莎白.柯鲁克老师是北外德高望重的外国专家。 她和已故丈夫、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大卫.柯鲁克,都是中国人民忠诚的好朋友。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伊莎白老师与我国人民同甘共苦,无怨无悔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和建设事业,也为北外的英语教学与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从外语附中起,就受教于柯鲁克教授,后来到了北外又经常听伊莎白教授的课。
今年2月10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人大会堂与外国专家座谈会结束后,亲切会见了伊莎白老师,并与她老人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次日,中新社网站及首都主要媒体都登出了由《中国日报》武治义当晚拍摄的会见照片,同时在照片的新闻稿中提到:“伊莎白多次参加总理的座谈会,2014年12月15日刚过完100岁生日”(见图1)。
图1:中新社2015年2月11日发布的李克强总理和伊莎白老师亲切交谈的照片:
伊莎白老师1915年12月15日出生在成都,父母是加拿大传教士,曾为中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了30多年。1938年伊莎白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毕业后(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辅修人类学)回到了成都,从1938年至1942年4年多时间内,她先后对四川的汉源、理县少数民族地区和璧山县的兴隆场镇有过长期的社会调查;1942年和大卫.柯鲁克在伦敦结婚。二战结束后,和丈夫柯鲁克受英共派遣,来到中国的晋察冀解放区,在武安县的十里店村,调查中共所领导的土改。1948年,应叶剑英和王炳南的邀请,夫妇俩留在了中国,在中共创办的南海山外事学校(北外的前身)任教;并在1949年随北外迁入北京,在北外任教30多年,直至80年代初退休。
去年12月15日是伊莎白老师的99岁华诞,按照中国的传统,99岁的生日应照百岁大寿来庆祝的。北外的校长彭龙、副校长贾文键,前校长兼党委书记陈乃芳,伊莎白老师的早年学生代表周南、陈琳、毛国华、张中载、梅仁毅,及北外延安时期的外文学习班的学员何理良(已故黄华副总理的夫人)等,去年11月9日在北外的图书馆楼五层会议室为伊莎白老师举办了隆重的百岁华诞庆贺大会,并为作为伊莎白老师百岁寿辰的特殊礼物——在东校园内的大卫.柯鲁克塑像前安置的两把长椅揭了幕(见图2、3)。
图2:伊莎白老师在2014年11月9日早年学生为她百岁华诞庆贺会上讲话。
图3:2014年11月9日彭龙校长、何理良女士和陈琳教授、毛国华先生等为伊莎白老师特制的长椅揭幕(长椅由北外49级伊莎白的老学生们捐钱特制):
我和校友郑海棠、郭力生、朱长昺、郑如刚,及沈连科,是伊莎白老师和她的丈夫大卫.柯鲁克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学生。早在去年6月份我们几位就有策划:请中央电视台为伊莎白老师做个专辑,作为庆祝她百岁寿辰的礼物。此举得到了北外校友办领导刘博然及伊莎白老师的三个儿子柯鲁(Carl Crook)、柯马凯(Michael Crook)及柯鸿岗(Paul Crook),及伊莎白老师的50年代学生、也是伊莎白和柯鲁克多年的同事和好友——胡文仲和梅仁毅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受大家的委托,怀着对老师的深厚感情,郑海棠校友在去年六月中旬,给央视某著名主持人写了信,将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的传奇人生和感人事迹做了介绍,表达了希望央视给她做个节目的愿望,并希望能赶在今年伊莎白老师百岁华诞前播出,既作为献给她老人家百岁生日的特殊礼物,同时也为了弘扬正气,给社会传递“正能量”。
随后,我和郑如刚及沈连科校友,拿着海棠写的材料,在去年六、七月间去了几趟中央电视台,商洽了某知名栏目相关负责人,因该栏目是专为国内的人士设计的,栏目组未能接受我们的建议。到了去年的十月下旬,眼看我们的愿望有可能泡汤,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一位热心的编导-邹静帮我们将材料辗转传到了CCTV-4《外国人在中国》栏目。该栏目制片人看了伊莎白老师的事迹,非常感动,于是决定拍摄伊莎白的专辑。他们感到,伊莎白老师见证了将近一个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将其毕生的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育事业,题材分量“很厚重”——用他们领导的话说,伊莎白是“国宝”级的人物。栏目的领导和主编决定派出最强的编导和摄影师,对伊莎白老师的专辑进行编辑和拍摄。同时,考虑到老人家的高龄和身体状况,栏目组作为特例,适当延长对伊莎白老人的采访和相关互动拍摄的次数。
在和柯鲁及马凯沟通后,去年的12月15日,央视《外国人在中国》的栏目主编邵劍卓、资深编导钟源,和我们几位校友,及北外校友办主任刘博然,伊莎白老师的儿子柯鲁、柯马凯、柯鸿岗,在北外的阿语楼207会议室,就伊莎白老师专辑的拍摄计划达成了共识。会上还决定选择伊莎白老师的上世纪五十的学生和多年的北外英语教研组的同事胡文仲及梅仁毅老师,也列入采访计划。随后,在柯马凯和摄制组编导和他们沟通后,两位教授欣然接受。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北外校友办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央视摄制组按计划进行了如下的采访和拍摄:
对伊莎白老师的采访和互动拍摄,以及我们学生为她99岁生日庆贺的拍摄;
采访胡文仲、梅仁毅老师及和伊莎白老师互动的拍摄,以及伊莎白老师和在京的两个儿子柯鲁和柯马凯互动的拍摄;
伊莎白老师在北外校园内率家人在大卫.柯鲁克塑像前祭悼活动的拍摄,及她的日常生活、学习与锻炼等活动的拍摄;
由柯鲁陪同,摄制组赴河北武安县十里店村的现场采访等。
上述所以的采访和拍摄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由海棠草拟的、我们几位校友送给伊莎白老师生日的对联——“鞠躬尽瘁百年路,一门五代中国情”,是我委托著名画家兼书法家魏楚予教授挥毫书写的。校友郭力生和郑海棠,为在祝寿活动前赶制我们祝寿的另一份礼物——一张光盘,里面载有伊莎白老师和她的家族的历史照片、大卫.柯鲁克老师的生前照片,以及去年9月20日,我们几位校友看望她的视频节录等,加班加点,费了许多心血。另外,为了安排摄制组和柯鲁一行六人赴河北十里店采访的车辆和司机,经过海棠的努力,中国商务出版社出于对伊莎白老人家的敬仰,给予了协助,顺利得到了解决。
摄制组对胡文仲老师和梅仁毅老师的采访过程中,两位教授对伊莎白和柯鲁克老师的深厚友情,溢于言表;胡教授在说到动情处,甚至一度哽咽;还有,伊莎白老师在柯鲁克塑像前祭悼时,表现出对自己的战友和丈夫的深情,都让在场的我和海棠校友,及央视的编导和主持人,十分感动,难以忘怀!
央视4台栏目组经过精心制作,甚至牺牲了春节休息的反复修改,终于在3月1日中午13:00--13:30,在《外国人在中国》栏目胜利播出了题为“百岁老人未了情”的这个专辑,摄制组和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我们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播出后,从我们收到的反馈来看,好评如云,大家都认为节目非常好,深深为伊莎白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感动。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向她学习,并祝衷心她健康长寿。
以下的三幅照片,分别为:
图4:去年12月23日我们几位校友为伊莎白老师祝寿后和伊莎白老师的合影:
图中人物:前排:左1: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文学院教授Constance Post (她正在写伊莎白的传记,预计在今年伊莎白百岁华诞前出版);左2:伊莎白老师;右1:CCTV-4《外国人在中国》资深编导钟源:右2:郭力生;
后排:左1:郑海棠;左2:柯马凯;左3:柯鸿岗;右1:郑如刚;
右2:朱长昺;右3:魏世安。
图5:今年1月9日上午,伊莎白老师接受CCTV-4《外国人在中国》栏目主持人严艺采访的镜头:
图6:今年1月27日伊莎白老师率家人在大卫.柯鲁克塑像前祭悼后的合影:
画面中的人物:
前排:左1:王素珍(多年照顾伊莎白老师日常生活的阿姨);左2:伊莎白老师;
右1:魏世安;右2:郑海棠
后排:左1:被抱着的是柯马凯的双胞胎外孙女Echo和Nova;左2柯马凯:左3:柯鲁;右1:魏克托(来自委内瑞拉的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