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怀念与感恩 ——回忆在校学习二三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2-07 】

一九五三年,我们作为来自京、津、沪三地高中毕业的学生,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校,我们初次离家,怀着喜悦而激动的心情,聚集在西苑老校址学习。主楼是一座灰色工字型两层的简易楼房,一层是教室,二层是宿舍,那里居住着朝鲜战争结束后回来的一批人民军军官,他们在外国语学校留学,分别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各系学习。

学校办公楼和相当一部分教室,分散在一条小河相隔的旧式楼房中。主楼周围是一片片稻田,这里是晨读的好去处,而且到了冬天还可以在一块块结冰的稻田内滑冰。大楼北边有一个开阔的足球场,再往北便与北京大学的大门遥遥相望。

记得一九五五年学校改学院,由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全院大会上宣布,地点改在魏公村。在搬迁过程中,同学们每个人肩扛一张座椅排着长队,长驱直入,途经一座小镇,来到了新建成的学院,也就是现在大学的西院。这也算是为建院尽了一点微薄的小力吧!虽然搬到新址,但同学们对老校址仍恋恋不舍,留恋不已。因为在这里,给同学们头脑深深埋下了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夏天凉风习习,稻田边小溪旁的树林里有同学们朗读和晚饭后散步谈心的脚印。还有每逢周日,同学们三五成群,口袋里揣着课本,和一块热腾腾的烤红薯步行到颐和园,边欣赏园内美丽的风景边坐下来学习,同时还品尝着在园外小铺花五毛钱买的一块烤红薯,好不惬意呀!这种美好的颇具田园风格的环境至今仍令人怀念不已,在攀谈中传为佳话,记忆犹新。

学习、生活团结紧张,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在我们新生到来之前,有相当一批军事干部的学员,他们曾被调往朝鲜前线做战俘的工作。回来后,他们身着统一的制服,让人感到新鲜而又羡慕不已。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早操跑步,整齐的脚步声至今仍响在耳边。洗漱后,就上早自习,可在室内外大声朗读,开始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规范性一直影响着我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让人受益匪浅!

学习外文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武器。记得有程振球老师上课,讲到建国初期,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英国,程教授是该团成员兼翻译。在访问中,有英国人提到台湾,用的是“Formosa”一词,程教授听后当即委婉地说,“You are mistaken,sir.We call it Taiwan.”这个原则问题在反驳中就和解了。这说明翻译工作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外语既是工具,同时也是武器呀!所以日后我们工作学习中一定要有敏锐的嗅觉,可不能马虎呀!

师生关系密切,亲如一家人。除去上课外,周末晚上有一场中外文电影,中外老师同坐在木凳上,相互交谈,看原文片时,老师当场给及时解说,无形中又学习到许多知识。电影散场后,大家把凳子往边上一堆,地上撒上滑石粉,一场舞会开始了。师生不分你我踏着轻松的舞步,在动听的舞曲声中,心中忘掉了一周紧张的学习、工作的压力,好快活呀!

再有,在晚自习前一段时间,经常有曾在朝鲜做过战俘工作的老同学到各班来谈心,讲述他们学习和工作的体会以及许多趣事,这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起到良好的作用。还有,团委书记石春来也常来班上与同学们谈心,关心大家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这种好作风,成为传统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学院经常邀请外交部的驻外大使,资深外交家和礼仪专家来校做报告,以他们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许多事例,既有政策性又有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同学们日后的工作,特别是涉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一次请人大典礼局余心清先生讲礼仪问题,谈到翻译人员很辛苦,一方面个人举止、风度要得体外,还说到在宴会上,不能大吃大喝,应随时准备为中、外宾客服务,因为这是代表国家利益的大事,不能自我欣赏,自由自在,因此,一般事后到伙房再弥补了事,这是经常的事。

总之,这所“外交家的摇篮”,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同学们的心灵和作风,为日后的各项工作做了积极而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好多事情不能一下子说完,这次只能挂一漏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