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茅台交友传文化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2-07 】

作者简介:

陈起元,1941年12月生,江苏扬州人。1959-1964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曾任外交部西欧司参赞、驻法国大使馆参赞、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

尽人皆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在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招待会上,茅台酒与中餐的美味佳肴是形影不离的。

笔者本人从不吸烟,也不喝酒,但是在外交场合,为了交际联络,我还是象征性地举杯抿两口酒,与客人干几杯,这颇受欢迎。

广交、深交朋友是外交工作的一项主要活动。记得2000年初,我赴任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不久,拜会领区范围内孚日省议会主席蓬斯莱,我邀请他来我的官邸做客,他欣然应邀。那天晚上,他衣冠楚楚,准时到达。法国是葡萄酒王国,法国人喜欢葡萄酒犹如中国人爱喝茶一样。餐桌上更讲究,白葡萄酒配海鲜,红葡萄酒配牛肉,鸭子等肉菜。在餐桌上,蓬斯莱议长(他的第一职务是法国参议院议长)对这顿晚餐赞不绝口,对中国产王朝白、红葡萄酒评价颇高。我告诉他,王朝酒是中法合作产品,采用了法国配方,与法国人口味接近。我说,餐后还可请你尝尝中国最好的白酒——茅台酒。在客厅落座后,服务员端上了茅台酒。议长喝了一口后,即高兴地称赞味纯、浓香、口感好,堪称上等白兰地。我在斯特拉斯堡工作三年期间,蓬斯莱议长每年均来中国总领馆赴宴,每次都开怀畅饮茅台酒,交谈甚欢。几年的交往,我们不仅是工作关系,而且已成了好朋友。我离任回国,退休之后,在新年圣诞节日,我们仍互致贺卡祝福。

在斯特拉斯堡地区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有近千人,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组织,大家都忙于自己的事(经商,开饭馆,当医生,在学校任教等)。我到任后通过走访许多华侨朋友了解到,大家还是有联合在一起的愿望,就是缺个领头人。当地的华侨中一部分搞餐馆,经商,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缺少文化;另一部分人为知识分子,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何将他们组织起来,优势互补,总领馆应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我就出面在总领馆宴请十几位在侨界相当有影响的人士,一起举行座谈,共商筹组华侨社团事宜。在我们的推动下,与会人士在品尝中餐,茅台酒之余,对上述议题也达成了共识。不久之后,阿尔萨斯华人联谊会终于应运而生。海外的华侨华人心向祖国,对祖国的崛起深感自豪。许多人很想与祖国大陆开展经贸往来。国内一些省市也积极走出去,派团访法。每当有来自祖国的亲人来访,华人联谊会均出面宴请欢迎。中国人出国,如果说对异国风情、美丽的湖光山色十分欣赏的话,对西餐总是不习惯。一旦在华侨餐馆就餐,吃上中餐,喝上茅台酒或别的中国酒,真有归故里之感。酒足饭饱之际,一些侨胞与国内来访的客人也建立了联系。有的老板从国内采购鸭子,供应当地华侨中餐馆。有的旅游学校同国内的职业高中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相互培训中西餐厨师。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法国人爱吃中餐比中国人爱吃西餐要普遍得多。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各国美食少不了。在斯特拉斯堡的国际博览会上,中餐小吃总是门庭若市,大受欢迎。法国朋友常说,法餐是西餐的代表,中餐是东方餐饮的代表,它们是世界上最好的饮食。此话不假。从酒文化到饮食文化,我们的海外侨胞也在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汉语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逐年增加,在法国的华侨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逐步开设了汉语教学班。在我们领区范围内的贝藏松市,华人协会为筹组中文学校聘请到了两位来自台湾的女士(她们的丈夫均在当地工作)任教,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汉语教材迟迟不能开学。我们获悉后,即向国内“求救”,很快得到了支持。在收到教材后我们便驱车去贝市,出席开学典礼。中文学校许校长和两位老师见到全套汉语教材时激动不已,乐得合不拢嘴。国内新编写的汉语教材适合国外的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内容丰富,既有日常生活,又有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词语知识。开学典礼暨送书仪式后,许校长特意请我们去当地的一家中餐馆进餐,餐馆老板也是爱国华侨。午餐气氛很是热烈,没有想到的是主人还特意拿出了茅台酒。须知,中餐桌上茅台酒,或是因为客人身份尊贵,或是表示主人的兴奋、感激之情。席间,校长和老师都热情地表示,这些汉语教材对中文学校不啻是一批精神食粮,对学校师生真是雪中送炭。所以,为表达他们由衷的谢意和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好祝愿,他们提议用茅台酒干杯。

并赋诗一首:

茅台酒香飘万里,异国他乡遇知音。

同文同种中华魂,喜气盈门国昌盛。

           2002年4月,陈起元和夫人刘明如(北外法语系校友)在官邸宴请蓬斯莱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