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走马台湾宝岛,感受三多三少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03-01 】

作者及夫人成月英在台北碧潭公园的留影

作者简介:

张训常,1959年至1960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65年在越南河内大学(现越南国家大学)毕业后入新华社,先后任翻译、记者、主任编辑、高级编辑,两度任常驻越南记者。回国后先后任新华社参编部东方组副组长、《国际内参》编辑部副主任。


去年秋末,我偕老伴成月英参加了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与北京神州国旅集团联合组织的8日台湾环岛旅行团。我们环岛一周,行程近2000公里,不仅饱览了宝岛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品尝了台湾风味小吃,而且还感受到台湾有三多三少。

台湾的三多

一是地震多。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欧亚大陆板块同菲律宾太平洋板块挤压撞击,造成地壳断裂,与大陆相连的部分沉入海底,形成海峡,海峡邻近海域的地下岩浆喷发,成为高山,就形成了台湾岛。

由于台湾位于地震带上,断层绵密,地质结构破碎,不仅地震多,而且留下许多火山活动的陈迹,故而岛上温泉磺溪密布,种类繁多,其中热泉、冷泉、浊泉、海底温泉等具有很高的治病疗养功能。台湾著名的温泉有:北部阳明山白色的硫磺温泉,中部由蒋介石易名的庐山温泉,南部有“水火同源”的关子岭温泉、可饮可浴的四重溪温泉,东部有世上稀有的苏澳冷泉和可同日本北海道、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温泉媲美的绿岛海底温泉。温泉之多举不胜举,堪称“世界温泉博物馆”,吸引四面八方来客。

二是台风多。起源于太平洋西部和我国南海上的热带风暴因先经过台湾尔后袭击我国东南沿海省份,故称“台风”。每年的七月至九月是台风多发季节。在全世界发生类似台风的地方还有南印度洋,北大西洋,但以西太平洋上发生的的台风最为著名。

台湾古代居民住房都很简陋,大多用木棍或竹子、树叶和茅草搭建一个“A”字形屋顶的竹篱茅舍,大风一吹就被刮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建房经验。现在沿海居民,都是依山势建成半地下式的楼房或低矮平房,房梁采用钢架,墙壁用钢筋、混凝土浇灌,采用小门窗、粗柱和石棉瓦盖顶搭建而成。这样的住房既抗地震,又防台风。而台湾的高层建筑在材料、设计上都必须考虑抗震抗台风的功能。以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高508米的台北地标建筑101大楼为例,在抗震方面,101大楼采用了巨型捆绑结构,在大楼外侧部分别竖立8根巨柱,每柱截面为3x2.4米,从地下五层一直通到地上90层。柱子里面灌满高密度混凝土,外面用钢板包裹。这样的结构,能使大楼保持稳定性。为防止高空强风及台风吹拂造成的摇晃,101大楼除了采用锯齿状外形削减30%~40%的风力外,最主要的是靠防风阻尼器,即在8892层楼之间,悬吊一个680吨重的巨大钢球,利用摆动原理减缓建筑的晃幅。

台北101大楼


三是庙宇多。在台湾,无论是都市、乡镇还是街巷都拥有自己地方的庙宇,可谓三步一庙、五步一神。

台湾庙宇多同宗教信仰多元化、信徒多有关。宗教来源可分三类:一是源于祖国大陆传去的宗教,如佛教、道教等:二是由西方传去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等;三是台湾本地民众信奉的天、地神灵,其中崇拜妈祖的信徒最多。据吕导游说,古代台湾的原住民,一部分居住在山区叫高山族;一部分住在平原,叫平埔族。当时,祖国东南沿海省份的人想到台湾开拓发展,要横渡台湾海峡,战胜狂风恶浪,能够登陆上岸的人,可谓九死一生。来时10个人,6个人命丧大海,一人返回故里,3人留下来。留下来的人同平埔族通婚,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传授给了平埔族。他们的后人认为,先人能够活着登上台湾岛都是靠着海神妈祖的保佑,于是就在多地兴建妈祖庙供奉,以示感恩。

北港为台湾早期与大陆往来的重要口岸,来自福建等地的拓荒者多由此登岸。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有闽人傅姓自福建迁台,带同湄洲朝天阁的妈祖神像,在北港镇右岸建妈祖庙供奉。此庙在全台300多座妈祖庙中规模最大。每年农历一至三月,来自全省各地的进香团络绎不绝,人数多至数十万。

台湾的庙宇建筑,多带闽南寺庙的特色:飞棱翘脊、雕龙画凤,用色强烈,图案丰富,彼此和谐统一,具有绚丽、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台湾的三少

一是街道两旁停放的汽车少。台湾机关、企业和民众都把汽车放到哪里去了呢?据我们耳闻目睹,平时上下班,他们把汽车停放在高楼大厦地下的停车库或高架桥下边的停车场;购物或参观时汽车停放在专设的露天停车场;到外地旅游时汽车可停放在盘绕高楼的汽车旅馆和家庭汽车旅馆。汽车旅馆是客房同车房连在一起。一家人开车旅游,住在汽车旅馆,既方便又安全。这次台湾环岛游,我们在高雄市就是住在金山汽车旅馆。

另外,由于台湾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商家都把汽车停放在店铺门前自家的停车位上,不占用街道。

二是街上堵车少。台湾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居民年平均收入排世界前列。我们认为台湾街上堵车少原因有二:一是台湾民众长期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在社会生活中,相互礼让的思想扎根于心。在街上司机抢道的少,鸣笛的少,甚至做到了车让人,不是人让车。二是依法管理交通。人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绿灯行,红灯止,违者罚款300元新台币。违章过马路撞着车,司机不赔偿损失,如相反,司机要赔偿一切损失。在大的宾馆、博物馆、展览馆和购物中心门前不允许停车。主人办完事后呼叫司机去接,人等车,不是车等人。这样,堵车的现象就少了,街上的交警、保安人员也自然就少了。

三是街区垃圾少。台湾城市、乡镇街道都很清洁卫生。在旅途中,我们没有看到乱丢水果皮、纸屑和塑料废物的现象,也没看到有人乱放垃圾。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早晨人们还在沉睡中,清洁工已用汽车或三轮把垃圾箱存放的垃圾运走了。在旅游车上,台方导游告诉我们,喝完水的塑料瓶子不要乱扔乱放,要送到司机那里统一保管,并由他卖给废品收购店。这样做,既保持了卫生,又可把卖废品的钱捐到孤儿院、养老院,一举两得。台湾人养宠物,出门时都带上塑料袋,宠物排便后,主人就把粪便放进塑料袋,然后丢进垃圾箱。台湾人保护环境非常自觉!

通过此行,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正发扬光大。台湾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已把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岛,建成了人民舒适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