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记学以致用的老同学宋秀英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03-01 】

为陆军司令丁吴中将翻译,左一为宋秀英

人物简介:

女,1960至1968年在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亚非语系学习。毕业后先在中国外文出版社从事笔译工作,后在缅甸驻华大使馆武官处任中文秘书工作至今。

宋秀英,1940年元月出生在江苏省溧阳县一个旮旯里的小村落,父母都是农民。父亲终年累月在田里劳作,母亲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是中国农村典型的“男耕女织”家庭。1960年8月31日,旮旯村落里的农家姑娘背上简单的行李来到首都北京,踏进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学习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65年3月8日,她参加北京市妇联组织的环城赛跑,不幸摔倒肝部受伤,住院治疗达一年之久。在那个困难年代,没有营养,没有亲人关怀,应该说对于宋秀英来讲是痛苦和孤独的一年。而我们这些同学第一没有钱,第二年轻不懂事,并没有去安慰她、关心她。

毕业后的1967年7月,她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缅甸文组从事笔头翻译工作。刚到外文出版社时,主要从事毛主席著作第五卷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的翻译、校对工作。但这项她所热爱的工作并没有延续下去。1980年,外文出版社精简机构,将亚洲和非洲的小国家语种,如越南文、泰文、印尼文、印地文、缅甸文、斯瓦西里语、豪萨语,包括日本语等在内全部撤销。从此她变成了有单位却没有工作的人。

1984年初,失业的她,经中央广播电台国际部缅甸语组教授王善忠的介绍,由外交部下属单位外交人员服务公司与外文出版社正式签订合同,将她借调到缅甸驻华大使馆武官处任中文秘书工作至今。

她在缅甸大使馆工作近30年了。这30年里,母校教给她的英文和缅文,她刻苦学习到的本事,都用上了。1988年缅甸军人政府上台,从此缅甸军人政府就把国际友好合作的重点移向中国,代表团一个接一个来访。当时丹瑞大将是第二把手,他率领缅甸军事高级代表团,在军人政府刚上台后的1988年10月就来到中国访问。此代表团的部分行程由宋秀英出任口译,丹瑞问她:“你是缅甸出生的吗?”回答“不是。”又问:“那么你为什么会讲我们的话,而且讲得这么好呢?”回答是“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的。”“你到过缅甸没有?”回答“没有”。将军立即对他的私人秘书讲:“给她发邀请,让她来缅甸访问。”就这样她被将军作为贵宾,于1992年6月访问了缅甸。访问期间,军方派一位海军中校全程陪同。在原首都仰光,军方八位将军宴请了她。从1988年年底到1992年6月她多次访问缅甸,短短的5、6年里,缅甸情报部部长钦纽中将、陆军司令丁吴中将、海军司令丹纽中将、空军司令登温中将、军需部部长埃波尔少将等也都前后来华访问,其中丁吴、丹纽、登温等前后访问中国达8、9次。这些缅甸将军来华访问时的翻译基本均由宋秀英担任,因此他们在仰光联合宴请了她。缅甸将军们在中国访问期间,国防部外事办安排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中国军方领导接见,作为随团翻译的她,因此有机会为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迟浩田上将、熊光楷、张万年、梁光烈等进行翻译。出于保密原因,国内并没有报道,但是她曾高兴地告诉我她还存有当时的照片。缅甸国内则对此完全公开,出访中国的录像全部播放。所以在缅甸凡是看过录像的知情人士,都知道缅甸使馆有一位缅文女翻译叫宋秀英。他们给她一个称呼:“TV Star”,这是对她的最高褒奖。

宋秀英心地善良,慷慨,诚挚,感恩,最热爱母校,牵挂同学。她在母校七十周年校庆前为母校捐款壹万元,她说,“北京外国语学院——我的母校,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完成了家人的期盼,练就了工作本领和业务技能。进入母校是我人生关键的一步,是决定命运的地方。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我爱母校!”这是她的肺腑之言。宋秀英内敛、深沉、慷慨、乐观的性格,得到了所有老同学的认可,每次同学聚会也常由她请客。2013年国庆节后的10月12日,她特意把缅语班在京的老同学集会安排在北外宾馆。之后,她写下这样的诗句:“秋风秋云秋花香,瓜果蒂落秋叶黄。秋高气爽来相会,母校怀中叙情常。秋月秋夜秋意寒,古稀校友霞尚满。同窗不懂同窗情,亡羊补牢请吃饭。”

1962年外交部安排我们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学习缅甸语时,说是“稀有语种一个萝卜一个坑”。宋秀英是为数不多的,难得的学以致用的老同学,一直栽在被安排的坑里,把立身做人、报国为民作为永恒主题,在增进中缅友好关系的行动中成长为一个思想付诸实践的女译员。她深深地热爱、眷恋着母校,并且一直用外院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工作勤恳地奋斗着。如今,老同学宋秀英已长成参天大树,硕果累累。

喜欢写诗的宋秀英这样总结道:

我——宋秀英,一辈子:

出生于旮旯里的小村落,

专业是旮旯里的缅甸语,

单位是旮旯里的武官处,

工作是旮旯里的琐碎事。

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接见缅甸空军司令登温中将,后排左一宋秀英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