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为庆贺母校70华诞而写

【来源: | 发布日期:2012-01-01 】

19587月,我从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至今已是53年过去了。但是,一些忘不掉的往事至今还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显现。

19548月底,我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前往北京西单绒线胡同鲍家街21号俄文专修学校报到,正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由于我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入学以后就立即享受到甲等人民助学金,每月八元的伙食费全免,每月还发给三元钱的生活补贴,生活零用足够了,我生活得无忧无虑,而且过得很好,很充实。

我们学校的大学生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非常丰富。记得1954年的中秋节,为了冲淡新入学的同学们的思乡情,学校特地在操场上放映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学校在周末都要组织舞会或是放电影,也组织过一些大型的文艺活动。如,我们有幸聆听到由当时全国著名的指挥家时乐蒙指挥的、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学生会话剧团曾经邀请到著名的电影演员郭振清(《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扮演者)和于是之(《龙须沟》程疯子的扮演者)来校做讲座,并作了即兴表演。

大学二年级以后,学校迁至北京西郊魏公村新址,并正式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院长是张锡俦(苏联小说《日日夜夜》的译者);院党委书记是杨岗;教务处长是高亚天;行政处处长姓熊;师范翻译系系主任是赵辉;系党总支书记为齐平;院团委书记文棋、刘克良。

教我们俄语的,先后有三位苏联教师(她们均为当时帮助我国建设的苏联专家的家属)。最令我难忘、值得我敬佩的是一位叫里吉娅·伊万诺夫娜的苏联女教师。她待我们,如同待她的子女一样,特别亲切。在她临回国的前夕,有一天她特别邀请我班部分班干部约五、六位同学到她住的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西郊宾馆做客。我作为副班长,也应邀去了。她用简便的西餐招待我们。我们落座后,她打电话叫她的丈夫和我们打过招呼,就又匆匆离开了。我们吃得很自由,交谈得也很随意。吃完之后,里吉娅·伊万诺夫娜特意给我们讲了一则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天鹅、梭鱼和大虾的故事》:“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出去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用足狠劲,身上青筋根根暴露;但无论它们怎样地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码也没有移动。倒不是小车重得动不了,而是另有缘故:天鹅使劲儿向天空直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哪个对,哪个错,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寻根究底;我只知道小车还是停在老地方。”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明白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我们当然明了老师讲这则寓言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们班干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带领全班不断向前进步!我们当即回答:我们明白了。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的。最后她还送给我们每人几本俄文书。

后来,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奉调回国了。临行前,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到车站为她送行,一直送到月台上车厢旁边。她看到我们这么多同学来为她送行,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们同学们心里也是酸酸的。多好的老师啊!我们也不会忘记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深厚情谊。直到今天,我的脑海中还不断浮现我那和蔼可亲的里吉娅·伊万诺夫娜老师的形象。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浓厚情谊将是永恒的!

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的四年当中,我感到最大的幸福,就是我能亲眼目睹到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在北京,每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都要举行几十万人参加的国庆大游行,我都参加了,那是能见到毛主席的!但天安门那么高,游行队伍距天安门城楼又是那么远,还隔着金水桥和大、小观礼台,虽然见到毛主席,却看得不很清楚。所幸的是,我有三次在南苑机场出口处,亲眼目睹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那个时候,凡是外国国家元首来中国访问,毛主席都要亲自到机场去迎接的。机场出口处一直到很长的一段路都有人民群众夹道热烈欢迎的。那个时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印尼总统苏加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分别访华时,毛主席都是亲自到机场迎接。幸运的是,这三次迎贵宾的活动,我都参加了,都在机场出口处夹道欢迎的群众队伍中。

那是1957415日,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有六百位我院的同学加入出口处夹道欢迎的队伍。我们分乘二十辆汽车于十点半向南苑机场进发。到机场后,我们列队耐心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从十二点半到两点半,我国中央首长的轿车就陆陆续续地开进机场。我们在机场出口处耐心地等待着。当时激动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巴不得毛主席和伏罗希洛夫主席的专车能早点驶出机场。三点多钟,机场内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我们知道,毛主席和伏罗希洛夫主席马上就要出机场了。果不其然,两辆敞篷汽车缓缓地开出机场。顿时,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天空,人们跳跃、欢呼,群情激奋,简直无法形容。汽车当时离我们只有5米,我专心致志地注视着乘第一辆敞篷车的毛主席。只见他满面红光,神采奕奕,不断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我们只顾欢呼、跳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表达我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无比崇敬!至于伏罗希洛夫主席是怎样的形象,我都没有注意,我是专心致志地只看毛主席了。车队很快驶过去了。我们还埋怨:汽车为何不再开慢点,为何不在我们面前多停留一些时候?这次我真是非常近距离地见到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呀!是永远也不会忘掉的。

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最大幸福,那就是在我们学院亲眼目睹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风采,并且亲耳聆听了周总理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谆谆教诲。那是1957725日的下午,周总理亲自来到我们学院,不用讲稿,给我们做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报告。此情此景至今还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就像刚刚发生在昨天那样。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重大分歧。这对我们学习俄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不利的。不少学生就认为学习俄语,毕业以后前途渺茫。1957722日,少数激进的学生代表就到国务院“请愿”,竟然非要周总理亲自解决学习俄语的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当时是总理办公室主任齐主任接待学生代表的。齐主任说,总理很忙,夜间常常工作到两、三点钟才休息,有什么事向办公室反映就是了。激进的学生代表就是不依。争吵之间惊动了总理,周总理当即答应,过两天到我们学校来。

725日下午,得知周总理来我院,大家心情十分激动,不断欢呼跳跃。吃过午饭,我们早就在会场静候总理到来。会场设在学院两层楼的食堂。楼上是老师和研究生,楼下是一般学生。我正好在楼下夹道欢迎队伍的第一排,近距离亲眼目睹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风采。下午4时整,总理从东边的门进入了会场,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四十来岁、身材魁梧的警卫,他身穿一套乳白色的中装,步履威武,威严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前方,以确保总理的安全(后来得知,他就是跟随总理23年的卫士长成元功同志)。总理身着浅灰色的中山装,右手置于胸前,目光炯炯,态度严肃可亲,两鬓已有几丝斑白(当年总理59岁),迈着有力的步伐从我们面前缓缓走过。当时我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表达: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伟大的周总理了!在总理后面走着的是高教部部长杨秀峰等有关领导。再后,则是张锡俦院长等学院领导。

周总理讲话一开头就说,因为我做过承诺,说要到你们学校来看看。既然许了诺言,就要实现哪。一个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为了要实现诺言,居然压下许多大事、要事,专程来看看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可见,人民的总理对年轻一代是多么爱护、多么关怀啊!我们绝不能辜负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人的期望呀!总理的讲话共有两大部分:关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讲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十分丰富,道理讲得非常清晰明了。回想起来,讲话的许多方面至今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比如,总理说,我们反对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只要民主,不要专政;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社会主义集体。他说,没有集中的民主、绝对的民主是没有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我们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民主。极端的民主,是无政府主义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我们所主张的自由是有纪律的,我们的纪律是不能妨害集体的纪律。关于个性发展,必须以服从于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个性。总理教导我们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在于,要在全民中建立这样的生活:既要民主,又要集中;既要自由,又要纪律;既要统一意志,又要发展个性,使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政治空气更加活跃的基础上。总理还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要靠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困难永远是有的,如果没有困难,人就不要劳动了。那么,人就会自生自灭。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更加注重今后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在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必须牢记周总理的这些教导。

总理的讲话,内容极为丰富。报告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关系。总理说:“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不是前途渺茫。中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青年人个人也是有前途的。”周总理教育青年人不要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步是不能登天的。总理的讲话,对我们教育很大,使我们终身受益。

遵循周总理的教导,毕业以后,我们根据国家的需要,服从党的安排,愉快地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以后的漫长历程中,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几经变更,但我们大家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多数同学都获得了副高以上的职称)。

回顾一生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中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青年人个人也是有前途的。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程敷康,19548月入俄文专修学校学习。19587月毕业。原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