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16 】

作者简介:

张训常,新华社高级编辑。我校1959级留苏预备部校友。1965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任翻译、记者、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曾担任过新华社参编部亚太室副主任、《国际内参》编辑部副主任;两度任新华社常驻河内记者。先后担任《风云变幻的1991年》、《拯救地球—世界各国环保实践与经验教训》两书的主编和大型工具书《当代世界概览》的副主编。主要著作:《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人物传略—胡志明》,合著《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越南》。曾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列国志的撰写。

在普天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都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欢乐之中,激情满怀,感触万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穷二白”的中国从此富强起来了。就个人而言,是新中国把我这个农村娃培养成出国留学生。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终生感谢祖国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娃,新中国成立前家庭贫寒。小时候,全家7口人一起相依为命。平时生活就很艰辛,一遇灾荒,还要借债度日。

上高二时,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政治生命由此诞生。1959年我参加全国高考,被郑州大学政治历史系录取,学习马列主义专业。9月1日入学,我被系里指定为新班的班长。当时,郑州地区大旱,市政府号召各大院校学生到郊区农村帮助农民抗旱。我带领全班同学加入到抗旱大军的行列。正在大家热火朝天抗旱时,系里派人通知我返校参加学校召开的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校团委书记告诉我,我被高教部选派去苏联留学,当时我惊喜地跳了起来。接着,他让我赶快准备体检,合格后乘火车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报道。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俄语考试合格后,我于1960年7月拿到赴苏学习的护照。由于当时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由赴苏改为到越南留学。

行前,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在北京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出国留学生。周总理说:今天我们欢送你们出国留学。你们中的70%到80%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广大工农家庭中的优秀子女。你们出国留学,在国外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好好锻炼身体,遵守纪律,学成回国,更好地为我们党、我们国家和人民服务。其间,朱德委员长也不断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这次接见,对我们毎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960年8月28日,我从北京乘国际列车,经过三天三夜,抵达越南首都河内。随后我被中国驻越南大使馆送到越南最高学府——河内综合大学学习,第一年学习越语,后四年攻读越南历史。

1965年初,美国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破坏性战争,到6月升级到轰炸越南首都河内。为加强对越南的宣传报道,新华社河内分社急需越文翻译干部,我在越南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国就被直接调进分社当翻译。

1967年的一天,美机空袭河内,分社同志和大使都躲进防空洞。朱大使当着分社负责人的面说,现在分社人手少,张训常能经常从外交使团获得一些鲜活的第一手信息,可以提拔他当记者。尔后,分社向总社提议我当记者的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到1969年底,我在越南工作期满奉调回国工作。回总社后被外事局分到参编部东方组当编辑。

1978年,越苏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越南的金兰湾成了苏联在海外的最大军事基地,其实质是军事同盟。从此,黎笋集团发动大规模反华、排华活动。河内分社的华侨雇员都被越当局赶走了,这时分社急需懂越文的记者。社领导研究决定,派我到河内分社担任记者。当时我深知中越关系已恶化,但没有任何犹豫就领命奔赴越南。

1982年,我任满回到总社后,仍回参编部亚太编辑室(其前身是东方组)工作。1986年初,参编部进行机构调整,为了发挥我的调研特长,领导调我到内参室任副主任。到内参室后,我先后同内参室其他领导以及全体同事一起,积极开拓创新,把《国际内参》办得更贴近中央、贴近读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加强自身建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经济”为中心的报道。由于刊物内容和时效的变化,办得越来越受读者欢迎。

回首往事,在近33年的时间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祖国对我的养育之恩,没有祖国母亲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今天,虽然我到了耄耋之年,但身体还健康,头脑思维还清晰,今后我会继续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斗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发挥余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