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岁月如歌,我心依旧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3 】

适逢北京外国语大学80周年之际,我们惊喜地收到了学校发来的校庆大会邀请函。作为北外1953级德语班的老校友,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兴奋!在此,我和夫人首先对母校的盛情邀请表示万分感谢!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育,庆贺母校80周年华诞。衷心祝愿母校山水常青,桃李遍地!

辉煌八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些老校友聚在一起,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共话那段曾经属于我们青春年代的温馨回忆。借此机会,我们也想抒发一点感言:

我和夫人胡若莉都是北外1953级德语班学员。我是1951年从印尼回祖国的第一批华侨。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全国人民艰苦奋战,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高潮。在海外的华侨青年中也激起一股空前的爱国热情。1951年,传承父辈们的爱国情怀,我毅然舍去当时海外优裕的生活条件,从印尼万隆回到祖国的怀抱,决心献身于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

1953年我在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原本报考理工学院的我,被校教导处找去谈话,动员我报考北京外国语学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最终放弃了原本钟爱的理科志愿,服从国家的需要,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校。

我们这一届德语班的同学都是1953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考那年所选拔推荐的。大家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满怀革命豪情,以“党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革命激情和斗志,雄赳赳、气昂昂地迈进位于北京西苑的外国语学校校园。从此,与北外结下了人生经历中的不解之缘。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校园是位于北京西苑一个旧军营里,都是一栋栋年久失修的营房建筑,条件比较艰苦。然而,学校军事化管理的校风、严格的思想教育制度、专业的教学以及教师和学员们昂扬的精神面貌,与陈旧的建筑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当时,看到身穿黑色制服、纪律严明、精神抖擞的老学员们时,我也把衣服染成了黑色,想尽快融入到这个革命队伍的熔炉里,锤炼自己。

我们那代生长在和平初期的热血青年,在母校的精心培育下,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于1957年终于毕业成才。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从一个单纯的热血归国华侨蜕变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知识,能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知识分子;这四年的朝夕相处也使我们1953级德语班的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总之,北外在我人生中拥有着太多、太重要的情结和位置了!

毕业后,我们班的同学们被分配到国家机关、教育部门,也有的留校任教。我和我夫人胡若莉被分配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大家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以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眸往事,特别感怀这段在北外的大学经历。也由此萌发了写回忆录的念头,在老同学武铁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去年年底始建了1953级德语班微信群,将已失去几十年联系的十几位老同学又重新聚在一起。网上大家献计献策,终于完成多年的夙愿——《1953级德语班回忆简录》。并于今年5月份将这个回忆录印制成册,敬献给母校档案馆。

这份回忆录寄托了我们五十年代的学员对母校的追忆,也是我们这些已经耄耋之年的老校友对母校80年华诞的一份微薄之礼。但愿能为母校历史增添一分色彩,也希望让新的校友了解我们这些老校友在母校的那段经历,希望能够传承那份爱国之情、效国之志。

如果说,我们的先辈们处于国家兴亡的烽火年代,他们以血肉之躯,浴血奋战求得了民族生存,建立了新中国;那么处于新中国创业磨砺的我们一代人则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我们的学识和勤奋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如今在有生之年,看到处于改革开放春天的新中国,正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发展。同时也看到北外由当年我们入学时的学校、学院发展到今天门类齐全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充满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和北外学子的自豪感。

回首往事,我更加坚定了当年归国选择的正确性。展望未来,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母校的辉煌成就充满希望!

谨此代表我和夫人胡若莉女士,并代表我们1953级德语班的全体健在的老校友们,感恩母校的栽培,热烈祝贺母校华诞80年!

岁月如歌,我心依旧!

北外1953级德语班学生 曾光华

202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