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情归北外”征文】珍惜语言的力量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4-15 】

作者简介:

王晨光,我校国际商学院国贸专业2011级校友,2015年至20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后任职于外研社、猿辅导等单位,现从事在线教育行业。

如果说起北外对我影响最深的东西,那毫无疑问应该是:语言的力量。

第一次与北外结缘,是在高中。假期的一天,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中国日报社举办的“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视频。那年的冠军叫赵心妍,来自北外英语学院。点开后,只见是一个穿着灰色正装的女孩,面带微笑,举止大方,用英语向观众表达着自己对于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趋势的见解。她的即兴演讲话题很有意思:使用毒品是否应该合法化?听到这个话题,我有些奇怪:这还用问吗?肯定是坚决反对呀!可是,选手给出了“支持”的答案,并从“禁果效应”等角度给出了理由。她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我被说服了。她的回答也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自己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反方,一丁点都没有从正方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会觉得反对是理所应当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回顾了自己的演讲比赛经历。

我出生在豫西北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城。从小到大,因为口语表达能力较好,会被老师派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演讲比赛。可是,这些演讲比赛几乎千篇一律:都是“爱学习、爱劳动、争做文明好少年”的调调。我的主题、观点都已经被比赛题目紧紧圈起来了。我的作用,是用丰富的内容和感人的腔调让观众也去认同这些已经被设定好的观点。从来没有人给我机会,或者问我:你是否同意呢?

那段视频仿佛一扇门,为我开辟了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道路。我开始在网上浏览各种英语演讲比赛视频,并且乐在其中。选手们总能时不时蹦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感觉学好英语能改变思维方式,我心里便决定,一定要掌握好英语,用英语扩展自己的世界,也用语言去影响别人。

高考后我如愿以偿来到了北外,也在繁重的学业中感受着语言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大二的写作课让很多同学叫苦连连,而我却无比享受。每隔一周都需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命题作文,交上去的是白纸黑字,发下来的是满篇红色的批注。老师不仅会细心地指出语言问题,还会指出思路不顺畅的地方。每次看到老师的批注,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解开了心中的死疙瘩。满分20分的作文,一开始只能拿到14、15分,到了后来能获得17、18分,还有好几次作文都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作为学生感受到的是自己进步的喜悦,也能体会到老师们的敬业与不易。学语言的都清楚,马马虎虎是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语言的,好的语言都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们仔细批改作业。我想,正是北外老师这种敬业和严谨,培养了北外学子扎实的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成就,也为北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读书时最喜欢的还是彭萍老师的翻译课。彭老师说话轻声细语,却带着深深的热情,总是鼓励大家努力学好翻译。记得她说过,上翻译课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将来都成为翻译,你们当中很多人将来都不会做这一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提高中英文的表达能力,这在你们未来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时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等到自己走上了工作岗位,才意识到这句话是多么实在。最近有位朋友在准备雅思考试,写作成了老大难,总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我看了看他的练笔,满篇的中式表达,便给他推荐了彭萍老师的书,让他从基本的句子翻译练起,果然效果不错,很快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彭萍老师总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学霸”,门门功课都优秀,讲翻译的时候也常常能借助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段。现在的自己,工作之余,偶尔也会浏览一下之前的各种教科书,每每翻阅,总有所得。

出于对语言的喜爱,毕业后的自己毅然选择继续在相关行业发展。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幸运地出版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译作,终于圆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学习语言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也让我能够通过语言带给别人快乐,影响别人。家里人之前常常不理解我的选择,觉得从事理工行业会好一些。不过,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掌握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无影无形却随影随行,陪伴着我,影响着我,充实着我。

(本文荣获“情归北外”校友征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