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情归北外”征文】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4-15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题记

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荀子的“学不可以无师也”;从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到儒家供奉于中堂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从程颐的“学者必求师”,到关汉卿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吕不韦的“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到今人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古往今来,教师于人们心目中之形象,可谓伟矣。的确,生而知之者,无师自通者,世所罕见也。我出生寒门,资质平平,若无恩师的谆谆教诲,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学了中文,又学洋文,是不可想象的事。毕业后我在大学任教,忝为人师之一员。我曾总结我的法语教学生涯曰:“教本科生,教研究生,教专科生,教自考生;教法国语言,教法国文学,教法国文化;教翻译理论,教翻译技巧,教翻译实践;教知识,教能力,教方法,教创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教书教人,言教身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我此生最感欣慰的是,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到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我所任教的几十届法语专业学生,都在国内外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用他们所学的法语知识挥洒才智,为国家建功立业。我终生读书为学未曾懈怠,终生教书为师未误人子弟;“三十余载授业解惑,半生勤勉诲人不倦”,门下数百弟子遍布国内外。

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全国外语界的最高学府,学校外语语种数量超过100种,居国内与世界同类院校之首。学校以培养翻译与外交官为己任,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这些校友大多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睿智机敏,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他们的足迹之所在,就是五星红旗之所扬;他们的举止之所在,就是国家形象之所展;他们的声音之所在,就是祖国声誉之所传。”(曹文泽语)

有人说,读大学,必先读大师。何谓大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语)什么是大师?《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母校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有“经师与人师统一”的大师在。

我一生学过四种语言:母语汉语,中学俄语,大学法语,为职称考试又学了第二外语英语。真正中用的职业外语是法语。法语优雅、准确、严谨,公认为国际外交和法律语言。汉语和法语,一个表意,一个表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法语语音、语法变化复杂,仅一个动词的时态、语式及人称变化就有91种之多,使得我一开始学习就产生畏惧心理。但后来又为什么学好了呢?是谁教育我、引导我、激励我、帮助我克服“听说读写译”一个个难关呢?

古人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我的法语是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的恩师们教授的,他们手把手,口对口,一遍遍,一字字,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带读、纠音、改错,传道、授业、解惑,才终于将我们这一批1965级的莘莘学子,引领进严谨而美丽的法兰西语言新天地,使得我们在毕业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操持这种语言驰骋于翻译界、外交界、教育界,或舌吐莲花,或妙笔生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使者。

北外法语系集中了全国当时一流的法语师资,他们都是法语和翻译方面的专家、大家。时移世易,现在有些恩师已经作古,而我自己也白发苍颜,垂垂老矣,但每当我忆及昔日亦步亦趋跟在老师后面学习法语的情景,还仿佛如在眼前,历久弥新。我要在这里,恭恭敬敬、郑重其事地将我们恩师们的名字一一列出,永远铭记他们,祝福他们,怀念他们。经贾峰、李志意、段秀文、董根荣、熊玉珍等多名老同学不完全回忆、统计,这些恩师是:

李廷揆、鲍文蔚、谢戊申、唐祖培、郭迪诚、郑福熙、庄元泳、穆大英、陈振尧、王炳东、沈大力、薛建成、滕世超、李棣华、程学鑫、廖连迪、史美珍、汪家荣、姜文霞、罗慎仪、罗嘉美、金国芬、庞爱菊、孟心杰、郑龙兴、董纯、张放、杨汝生、宋宝畅、张一德、童佩智、张凤英、韩素兰、孙桂荣、罗国林、吉庆莲、郁馥等。他们中有我们的法语启蒙老师,精读课老师,语法课老师,翻译课老师,同级平行班老师,高年级老师,研究生老师,还有编写教材的老师,等等。我清楚地记得,郑福熙老师编写的《法汉翻译基础知识》,庄元泳老师编撰的《大学法语口译教程》,陈振尧、薛建成老师主编的《法汉大词典》,罗国林老师编写的《法译汉理论与技巧》,以及我们上课用的各种油印活页讲义,对我后来的法语和翻译课教学帮助很大,使我受益匪浅。我也清楚地记得罗慎仪老师亲赴长沙为我的法语班学生上示范课的动人场景,清楚地记得我在长沙接待后任法语系主任、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的陈振尧老师联系召开研讨会的情景。

师亦有师,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我一生执教为师,也深知为师之甘苦。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乐之一。有人则把教师生涯总结为:“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清苦清贫,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实教师也很富有,“教师之富,富在弟子三千,富在桃李满天。如此陶然之富,为官者纵是权柄在握,为款者纵是家私万贯,又岂可相比?师生之情谊,交也随意,往也随意,绝无心机之影踪。人生淡泊,净如山水,行若云风,来与去间,心境轻松。试想,为官之人,下属如云,知音有几?为贾巨富,钱财若土,畅怀者谁?唯有为人师者,可饮酒抚琴望月,对满天星宿赏弟子三千。”如此看来,为师之乐,乃人生至乐。因为乐在心灵,乐在精神,才能乐出真趣,乐出境界,乐出人生真谛!韶光如梦悠然去,留得苍颜两鬓斑。岁月尘封不了我们的情感,时光抹不去我们的记念。五十三年前,我们在这里汇集,在那个难忘的金秋,我们背上了铺盖卷。“一张张青春的面孔,融进了欢乐的校园;一腔腔沸腾的热血,在理想的江河中飞旋。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们在崎岖的书山上登攀。同照一盏灯,同吃一锅饭。有过那心心相印之切磋,有过那忘我相济之美谈。或耳鬓厮磨在课桌,或劳动互助于秧田。或早起跑步锻炼于操场,或法汉对照背诵老三篇。志趣如千里奔马,心气似云蒸霞焕。那美妙的希望之光,将我们的才情点燃。”我曾在“北外法65”微信群中发过这样一篇“四字打油赋”,以誌我们这一段大学经历与情怀:

我辈经历,大同小异。出生寒门,家贫如洗。离乡入京,

土洋合一。同学北外,同级同系。书读千卷,路行万里。

同攻法语,同研翻译。口译笔译,汉法互译。国学西学,

中外合璧。毕业之后,为国效力。或忙外交,风生水起。

或为人师,育人子弟。或做象胥,译坛献艺。或写诗文,

才华称奇。腹藏经纶,笔留著译。学有所成,业建功绩。

少壮无悔,老来无愧。欣逢盛世,中华崛起。家国情怀,

满身豪气。谢谢老师,谢谢母系。感恩领袖,感恩毛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万千学子,悠悠此情,共祝母校

更光辉!

(作者:法语系1965级佘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