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我和《以革命的名义》作者的一些往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10-29 】

1960年北京话剧舞台上,演出了苏联米哈依尔·沙特罗夫著的新剧《以革命的名义》,电影院上演了《列宁与第二代》(即《以革命的名义》)。话剧和电影都是由中国儿童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演出的。剧本写得好,中文译得好,译者是翻译大家侯华甫,人艺周正演列宁、于是之演捷尔任斯基,儿艺覃昆和方掬芬分别扮演两个孩子瓦夏与别佳,演出极其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剧本译文在195912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故事的梗概为:1918年是苏联经济困难而政治斗争又极端尖锐复杂的年代,剧本写了列宁和捷尔任斯基与两个孤儿的故事,以他们对第二代慈父般的关怀,表明对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问题的高度重视。剧中列宁的形象平易近人;捷尔任斯基的举止机智果断;那两个孩子的神态,栩栩如生,纯洁鲜活;饥饿、贫穷和敌人的凶残,残酷的历史给人以深深的震撼。特别是结尾处列宁说的:“尽管饥寒交迫,尽管没有衣服,没有鞋,他们还是勇往直前,准备为新生活牺牲生命。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不,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才会忘记。而他们,那些我们为他们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忘记的……不,绝对不会忘记。因为忘记,这就意味着背叛……”这段斩钉截铁般的话语,大家至今还在脑中回荡,思绪犹存,永远难以忘记。

看过这个戏的人,都不能不被这个戏所表现的崇高的革命思想所深深激励,它给予人们的教益是很深刻的,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我正在北京俄语学院俄语系学习,院长张锡铸是苏联著名小说《日日夜夜》的译者,他看到苏联剧本《以革命的名义》在京城受到如此空前的欢迎,便建议学生可以把这一盛况写信告知剧本作者。我正好刚看过这部话剧和电影,便认真写了封长信,把这一盛况,通过北京中苏友协寄给了作者。惊喜的是,信刚发出一个月,剧本作者米哈依尔·沙特罗夫就给我写了回信,并寄来两本书,一本是1958年由莫斯科国家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俄文《以革命的名义》剧本,一本是19599月由我国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周克英、刘兰翻译的中译本,米哈依尔·沙特罗夫在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写了祝愿的话语并签上他的名字。

他在信中除了表示感谢,祝愿增进两国青少年的友谊外,还希望我把北京话剧舞台的剧照寄给他。我当即写信给北京人艺扮演列宁的演员周正,介绍了我们来往的信件和沙特罗夫的要求。事情很顺利,我发信后的第三天,便接到了周正寄来四张《以革命的名义》的剧照,我也快速地转发给了米哈依尔·沙特罗夫。

雪莱曾经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然而,回顾上个世纪的历史,在那些以革命为时代主旋律的岁月中,我们所感受更多的却不是诗人似的浪漫,而是近乎不可欲想的内心震惊的急流漩涡。上世纪60年代末列宁的故乡——苏联解体了;而在此之前中国又开展了“文化大革命”,中苏两国疏远了,甚至于出现了局部对抗,在这特殊时期,“红卫兵”常常把外国名著当作封、资、修的代表作,加以批判或清除,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忍痛把一批俄国原文名著,如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静静顿河》、莱蒙特夫、普希金诗集和与米哈依尔·沙特罗夫的来往信函,焚烧一尽。所幸的是沙特罗夫送我的两册剧本和周正寄来的一张照片,由于里边有列宁的文字和照片,我才大胆把剧本、照片放在书箱底部,完好地保留下来。最近孩子给我买了新书柜,我有兴趣把书籍整理一下,恰好从书箱里掏出这两本书和照片。我本是学俄语的,可真正做事、教学、写书时,用的都是英语,唯一用俄语的地方,是我的业余爱好,用俄语流利酣畅地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

有关生命意义的一大段经典警句。在翻阅米哈依尔·沙特罗夫的剧本,革命导师列宁的话:“要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依然不断回响在我的耳边,我又拾起俄语背诵剧本结尾的大段原文了。自然看剧本时,米哈依尔·沙特罗夫1932年生于莫斯科,工程师家庭。1956年从莫斯科矿业学院毕业。他的第一部剧本叫《洁净的双手》,是反映苏联中学生生活的,发表于1955年,他当时23岁,还在上大学,后来又写了剧本《生存的位置》,是叙述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反映苏联青年人生存命运的。两部戏剧都在莫斯科青年剧院公演和其他一些大剧院轮流上演;并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剧本《以革命的名义》写于1957年,首演于莫斯科青年剧院,以后在列宁格勒、基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公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这个剧本在“1957年全苏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戏剧汇演大会”上,力压群芳,获得一等奖。从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以革命的名义》的序言中可知,195711月,值全世界劳动人民欢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之际,黑龙江省代表团应邀到苏联阿穆尔州话剧团演出的话剧《以革命的名义》,很受感动。看戏之后,和剧院总导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乌拉罗夫,谈到这个剧本如能在中国上演,对中国观众,尤其对中国广大青年一定会大为有益。乌拉罗夫听后,欣然让秘书把《以革命的名义》剧本送给了团长。黑龙江省代表团回国,立即安排哈尔滨话剧团排练,公演该剧,从而受到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热烈好评。这个话剧是由苏联移植过来的,它的上演对于促进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花儿越开越艳,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米哈依尔·沙特罗夫创作剧本《以革命的名义》时,年方25岁,给我寄书时,也只有28岁,是一名青年作家,而今天我重温他的作品时,他和我都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事情发展有时会跌宕起伏,富于戏剧性,我们俩虽变老了,可中俄两国的关系却有了新的改善,又延续了过去中苏友好关系,这是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