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牵挂四十载 母校再相聚——参加北外英语系65级本科校友返校聚会庆典随笔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9-01 】

英语系65级校友与陈乃芳老师合影

作者简介:

张树茂,国家海洋局副译审。196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1973年3月,分配至国家海洋局一所,任情报资料室翻译。多次参与海洋调查及资料翻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局,所外事活动,为国际海洋科技学术交流尽力,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所先进工作者。2003年退休。

一.启程赴京心潮澎湃

早在年初就知道师兰、海棠、尽忠和龙弟等几位老校友在筹划北外英语系65级本科老校友离校40年返母校相聚的活动,与许多老校友一样,我是积极支持者与参与者。在陈乃芳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北外校友办与筹备组的几位老同学,历经半年的精心组织与筹备,我们终于定于5月19日举办老校友们的大团圆。全年级130多位已联系上的老同学中,除少数身居海外或由于身体原因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参会,约有一百来位能参加聚会。当这个消息传来,我心里特别高兴。5月18日的大清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冒着大雨,赶到青岛火车站。8点12分,乘坐D334组动车前往北京。

高速火车在烟雨中飞奔,望着窗外铁道两旁一望无际翠绿的麦田,我不禁思绪万千:1965年秋天,我怀揣北外的“入学通知书”,和我们高中同班的傅松先同学一起坐火车进京报到的情景——他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和我一样,心情十分激动。我们坐在北上的火车里,透过车窗望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想着即将到伟大祖国的首都、毛主席居住的北京,度过5年的大学生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心潮澎湃,嫌火车跑得太慢,太慢……

经近6小时的运行,动车到达北京南站。下车改乘地铁,我直奔离母校不远的下榻酒店。入住后,因为急于了解聚会安排,随即给海棠打电话,也邀请其他筹备组的几位老校友来酒店会面。此刻,我仍无法抑制自己兴奋的心情。下午6时左右,忙完大会的会场布置后,海棠与校友办及其他几位筹备组的校友来到了酒店。由于当晚要接待多年未进京的外地同学,师兰、尽忠与龙弟他们没来。我和海棠在酒店,与阔别多年的恩师王光宗通了电话,知道他老人家次日能赴会,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随后我们又为已故的恩师David Crook书写中英文的怀念词,准备次日下午向他的塑像敬献花篮,着实忙活了一阵。

海棠告诉我,师兰老同学为了召集更多老同学参会,收集到更多老同学的信息,几个月内不知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尽忠老同学为了协助会议筹备,几次推迟了赴美国探亲;龙弟为大会的主题“牵挂四十载,母校再相聚”的创作,曾绞尽了脑汁;世安同学为创造诗歌“忆母校”,在网上征求了许多同学的意见,包括当年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老照片的收集,曾得到了不少老同学的帮助。他还提到,陈乃芳老师对此次老校友聚会,盼望已久,多年来一直十分思念我们这批由她带过的老校友,她对这次聚会的筹办工作关怀备至;筹备组的老校友和北外校友办的几位领导工作十分勤奋,在全体老校友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大家齐心协力,使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是啊,一场老同学与恩师们的聚会,背后凝聚了多少老校友与校友办领导们的辛勤劳动!想到第二天就要与多年未见的恩师和老校友们见面了,我感叹万千,激动不已,当晚辗转难眠。

二.聚会庆典场面感人

次日早餐后,搭车赴北外参会。走进校园,看到陈老师和一些老同学已经到了。师生久别重逢,分外激动。岁月催人老啊,有的同学已经记不起名字了。大家对视许久,方才忆起当年的形象。许多老同学眼含泪花,而更多的是一片片开心爽朗的笑声……

8点半,签到正式开始,老同学们陆续来到阿拉伯语楼的多功能厅。欢声笑语充满签到处大厅。老同学们释放着牵挂多年的思绪,如同久别重逢的兄弟姊妹,互致问候,述说着难忘的当年。一时间,时光似乎倒转。大家打开自带的相机,忙着合影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9点半,北外校领导、英语学院领导,陈乃芳老师及其他应邀的老师代表胡文仲、王光宗、郑荣成、吴祯福、吴青、杨立民、沈叙伦、陆培敏、李季方老师一一前排就坐,与会的老同学们也已到齐。主席台上鲜艳的大背板上“牵挂四十载,母校再相聚——北外英语系65级本科校友返校庆典”的主题词分外显目,与两边的大屏幕上放映的北外70年成长的辉煌成就照片相映得彰。

大会由杨师兰老同学主持。当他宣布庆典开始,并一一介绍应邀出席的老师们的名单时,老校友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校党委副书记文君致欢迎辞后,我们当年的政治辅导员、北外的老校长陈乃芳老师讲话。她情真意切的话语把大家带回了40多年前。台下不少同学为此动容,热泪盈眶。主持人师兰更是哽咽,一时语塞。浓浓的师生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后,英语学院的吴青副院长及老教师代表胡文仲教授,相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受筹备组的委托,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发言。衷心感谢校领导和陈老师的支持,感谢校友办的协助,使得这次聚会得以顺利召开;并怀着感恩之心,感谢党和国家及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接下来,老校友卢嘉祥、胡宝团、林锡忠、薛东、徐烈均、余树清等,也在会上做了即兴发言,表达了对母校和恩师们的感恩之情。

庆典的压轴戏,是魏世安老同学创作的“忆母校”叙事诗朗诵。在悠扬的音乐伴奏声中,老同学孔庆文、郭世全抒情的朗诵引起了老校友们的感情共鸣。动人的诗句,配着屏幕上播放珍贵的老校友与恩师们的怀旧照片,把大会推向了高潮。

三.拜竭恩师探望师母

午餐后,大家开始在餐厅里面对面地自由交流。积蓄了多年的知心话和无尽的思念如奔腾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尘封多年的朝暮相处近八年的记忆,此刻均涌上心头。午后3点半,我们原7班和附中班的老同学在校友办副主任刘蓉的引领下前往坐落在美丽校园内的已故恩师David Crook的塑像前敬献花篮。大家在塑像前俯身鞠躬,缅怀恩师。此后,我们又到师母Isabel Crook家中探望她老人家。

年近百岁的师母Isabel Crook依然身体很好。她与大公子Carl Crook高兴地出门迎接我们。让我们没有想到是,几十年过去了,师母竟然一直住在相伴恩师多年的北外西院南楼的那套不太宽敞的老宿舍内。窄小的客厅里挂着敬爱的周总理的肖像。两边书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横幅,正是她与恩师David Crook毕生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和北外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当海棠同学将我们珍藏多年的唯一一张全班同学与恩师于1966年6月在天坛的合影送到她老人家手中时,母子俩异常激动。老太太要我们逐一指着照片中的自己作自我介绍,仿佛想一一将我们这些学子的影像刻在她的脑海中。我们再三深情地表达了对恩师David Crook的怀念之情,并祝愿师母健康长寿。师母本想留我们大家坐下喝茶,继续畅谈师生情谊的,但因为当年曾受教于Isabel Crook的原附中班老校友们已在楼下等候,也要拜见她老人家,为了不让老人家受累,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她告别。

四.小班再聚倾诉衷肠

午餐后打破班次的自由交流,老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晚上,好几个班的老同学又在校园外的餐馆相聚。小型的晚宴上,大家再次倾吐衷肠。性格活跃的同学到各班的聚会单间频频敬酒。郑太平老同学如同当年一样,唱起了激情高昂的湖南山歌,赢得了阵阵的掌声。陈老师再次来到我们中间,师生频频举杯祝酒,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弥漫在各班单间的小宴上。大家异口同声地再次感谢陈老师,祝愿师生友谊常青,也祝母校蒸蒸日上。陈老师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并再次深情地对大家说,“下次聚会,争取一个也不少” ——殷殷盛情,念念不忘。我们这些老校友再次为之动容。

夜幕降临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握手告别,相约下次再来母校相聚。并彼此提醒保重身体,开开心心过好晚年。

五.依依难舍 相约“Home Coming Again

“Home Coming Gala”,这是光宗老师亲切地形容这次老校友聚会的英文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短暂的幸福相聚结束了,外地的老同学满载着深情厚谊和聚会的美好记忆纷纷离京了。

再见吧,亲爱的母校!“Home Coming Again”,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声!常回家看看——母校就是我们的家!再见吧,亲爱的老师们!再见吧,亲爱的老同学们!尽管这是一次迟到的大团圆,但我们毕竟已建起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相信我们建立的多年同窗友谊,会地久天长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