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龄,1950 年至1954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1980年到司法部后曾任外事司副司长,中国法学会正局级国际联络部主任。1994年退休。

201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文化版,以大半版面刊登了许渊冲等五位老者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一新闻。这一奖项是中国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之前,只有季羡林和杨宪益获得过此奖。
许渊冲曾是50年代初北外法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他是我们50届参干生学习法语的启蒙老师,我们也是他从法国回国后教的第一批学生。他获奖的消息传来,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许渊冲老师获得该奖,当之无愧。
许渊冲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系兼英语系文学翻译教授。早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师从叶公超、钱钟书、吴宓等名师,物理系杨振宁与他在同一班学习英语,是他的同窗好友。在校读书期间,他的翻译才华就崭露头角。1941年,外文系几十位同学应征到陈纳德飞虎队任翻译。在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让随从翻译犯了难,当时也没人知道该如何翻译。这时,才思敏捷的许渊冲站起来说道:“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这才使一头雾水的美国人恍然大悟,给尴尬冷场的招待会解了围,在场的人对这位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南联大之后,他入清华研究院外国文学所深造,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就读巴黎大学,主攻比较文学。1951年,他作为爱国留学生回国,第一步就迈进了北外法语系。此后,在北京等地几个外语院校任英、法文教授。在授课之余,他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在国内外出版了英、法文翻译作品和翻译理论专著达百部之多。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他只出版了四部著作,其余绝大部分是年过古稀完成的。其中代表作有:《诗经》、《楚辞》、《中国不朽诗三百首》、《汉魏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选》、《西厢记》、《埃及艳后》、《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人世之初》、《约翰·克里斯托夫》、《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逝水年华》以及《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中国翻译百谈》等。其著作所体现的惊人毅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对年轻人来说已属难事,许老师却在耄耋之年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不能不令人称奇。特别是他将诗译成英、法韵文更是谱写了翻译史上的新篇章,做出了光辉的贡献。杨振宁誉他为“诗译英法第一人”;钱钟书称他为“译才”,说他“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
他入选《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当代翻译工作者大辞典》中也有他的词条,上面赫然写着:许先生“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老师治学严谨又灵活自如,凭借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胆创新。他的翻译风格独树一帜,翻译理论自成一派。在文学翻译信达雅,直译和意译,形似和神似的传统争论中,他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尤其是在诗歌的翻译中,他提出“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以“等化、浅化、深化”三化为手段,达到“知之,好之和乐之”三之的目的。坚定主张“以诗译诗”,反对把诗译成散文。他同时也是他的理论的完美实践者。在翻译过程中,他尽力做到三美俱全,遇到直译和意译,形似和神似的矛盾时,他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发挥不同语言各自的优势,分别用加词、减词和换词的方法予以解决。他的诗译量很大,涉及三种语言以及中译英、英译中、中译法、法译中等多种领域。但他献出的是经过潜心研究的精品,表现了深厚的造诣和非凡的文采,传达美的境界,让人得到莫大的艺术享受。1984年,钱钟书看过他的《唐诗一百五十首》和《翻译的艺术》两部作品后,对这位“译才”高度评价说:“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空谈理论与盲目实践,皆当废然自失矣。”
现举几例来看看许老师是如何笔下生辉的:
先看《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许老师的译文(中译法)为:
Le grand vent se lève, oh ! pour chasser les nuages.
Régnant sur la terre, oh ! je reviens au village.
Quels héros garderont, oh ! mon pays d’âge en âge ?
这首译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运用了法国人熟知的亚历山大诗体格律,即每行有12个音节,主重音在第6音节和第12音节,第6音节后是中顿,并采用AAA连续押韵法。亚历山大诗体是法国诗歌中的主要诗体,它对于法国人恰似唐诗之对于中国人,凡是读过书的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该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形似与神似,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法国人读起来同样朗朗上口,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魅力。
再看《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许老师是这样译的(中译法):
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ampagne.
Pour voir un paysage plus beau,
Il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encore”一词,在诗中,因音节的需要可写作”encor”
这首诗的译文与上首不同,可以说是典型的“意译”。为了以诗译诗,达到美的效果,原诗中某些字句没有直译出来。许老师的意译可不是随意乱译,而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选词考究,用意译来表达原创的意境。如第一句中“baise”原意是“亲吻”,用这个词来描写原诗的“依山尽”,就使语言更有感染力。第二句中选用的“perce”是“穿越”,“穿透”的意思,用来描写黄河入海,就很有力度,读起来让人联想到大河的激流穿越原野,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注入大海的景观。最后两句,许老师从法文韵律的需要出发,用了换词的方法, 其结果同样体现了原诗作者的登高远望,激励人们向上进取的精神。译文还严格遵照法文诗的韵律,即四行诗句,每行为8个音节,采用法国诗常见的AABB押韵法,使译文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再看《约翰·克里斯托夫》中的一首诗,原诗文的字数分别为7·6·5·4·3·2·1,隔行押韵。许老师译为(法译中):
法国人没有力量
禁止言论自由
不能把太阳
埋进地球
打个洞
没有
用!
这首诗巧妙地做到了原文和译文在字数、形状、音韵等方面完全一样的对应表达,体现了高超的翻译技巧,达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美统一。
最后再来欣赏一下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中的一句:“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许老师的译文是(中译英):
Below,below,
The winds unrolls,
Red flags like scrolls.
可谓词美,音美,意境也美。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钱钟书看了许渊冲翻译的《毛泽东诗词选》后,称赞他成就很高,说他是“带着音韵和节奏镣铐跳舞”。由此看来,许渊冲的某些作品被美国大学选作教材,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许渊冲老师十分重视师生情谊。1999年,他年事已高,还兴致勃勃地携夫人照君参加我们这帮北外法语班老同学的聚会。他还送给我们每人一套刚刚出版的《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译本。聚会后,他给我和庄元泳来信,深情地说:这次聚会让我不禁想起50年前的往事,真是难得!还热情地欢迎我们到他家做客。他还几次寄来有关他翻译活动的资料,其中包括他在夫人陪同下,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赴港讲学的提纲和有关文章。在这次讲学中,他着重阐述了他一向主张的“诗词全球化与文化交流”。他强调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应走向世界。他说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如果能把历代名家的诗词首先译成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流通广的英文,一定可以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今年是许渊冲老师九十寿辰,谨以此文为他祝寿,愿他如日之升,如月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