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文苑 > 正文

文明的瑰宝 永恒的丰碑——记江泽民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

【来源: | 发布日期:2009-12-01 】

唐进修,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其间先后从事翻译、资料、白班编辑、夜班编辑、国际评论等工作。19974月随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所写通讯两次得到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同志的褒奖。1999年曾随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东南亚,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受到朱总理当面表扬。《亿万幼小生命的呼声》获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中国国际新闻奖。1992年被评为副高职称。1999年被人民日报评为高级编辑。


文明的瑰宝 永恒的丰碑

­——记江泽民主席访托尔斯泰故居

人民日报记者 唐进修


19974月下旬的俄罗斯图拉市,春风轻拂,万物欣欣。江泽民主席及其一行25日 从莫斯科乘车驱行约200公里,来到图拉市西南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的出生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访问。

庄园位于一片大森林的旁边。“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俄文之意就是“明媚清新的林间草地”。古老的庄园被护庄河环绕着。园内古橡吐绿,白桦萌芽,一派田园风光。

托翁故居是一座乳白色的两层小楼。江主席首先来到托尔斯泰出生的房间。四壁挂着托尔斯泰及其家人的画像。馆长介绍说,托翁的父亲尼古拉·托尔斯泰伯爵为人善良,性情豪爽。母亲通晓四种外语,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她生了四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托尔斯泰是最小的男孩。伯爵夫妇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但要求他们学好文化课,而且注重孩子们的品德培养。

托尔斯泰在这个庄园生活了近60个春秋。他的命运和创作生涯与这块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看作俄罗斯的缩影。故居内陈列着这位文学巨擘的传世之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其他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的手稿及各种版本。江主席在放着《战争与和平》手稿的橱窗前久久驻足。

当看到托尔斯泰的书房内放着一把又矮又小的椅子时,江主席问:“托尔斯泰不是很胖吗?为何椅子这么小?”

馆长回答:“托尔斯泰晚年视力很差,但他不戴眼镜,自己把椅子腿锯掉一截 。作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完这部小说后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看来,作品的伟大不取决于写作时座位的舒适,而在于作者思想。”江主席沉思着说。

当年,托尔斯泰既是一位懂13种语言、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又是一个俄罗斯庄稼汉。他常穿着一件又肥又大的农民衬衫,几乎通晓庄园里的所有活计:扶犁、使耙、缝鞋、养马、盖房、栽培果树,甚至学会了给牲畜配种的技术。江主席及其一行观看了大文豪曾经劳动过的马圈、果园、饲养场和菜园。托翁一生追求社会公正和自我道德完善。他出身贵族,但不愿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要求别人为自己工作,而是为了要服务他人。”他不仅在自己的庄园干活,而且帮助附近的农民盖房子,为农民子弟办学校。他试图在自己的领地内寻找解放农奴的方式。在晚年,他甚至决定不收地租,放弃自己作品的稿酬及版权。但是,他的主张遭到家人的反对。因此,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决定离家出走,最后在秋风瑟瑟中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上。托翁临终时断断续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爱真理。”

根据托尔斯泰1895年3月写下的“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做最便宜的坟墓”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庄园附近的峡谷旁。这是一座极其简单的坟冢,实际上只是一个不高的土堆。没有墓碑,更没有雕像,江主席在墓前三鞠躬,沉思良久。

随后,他用俄语向在场的记者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的伟大作家,而且是令人尊敬的世界大文豪。我读过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早就想看看托尔斯泰故居。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江主席在故居的留言簿上,用中文和俄文写道:“列夫·托尔斯泰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中国久负盛名,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写完留言之后,江主席用俄语向托尔斯泰的第五代孙兼馆长念了一遍。江主席还向故居赠送了中国最近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

托尔斯泰生前曾说过:“人不是为了发亮,而是为了纯洁自己。”虽然他身后连一个墓碑也不留,但他那些卷帙浩繁的鸿篇巨著和他毕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就是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永恒丰碑吗?

1997425日莫斯科电,原载199742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