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之窗 > 正文

纳忠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12-04 】

纳忠,男,回族,1910年2月生,云南通海人。1962年9月至1997年3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阿拉伯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1931年留学埃及开罗艾资哈尔大学,攻读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专业,获“学者证书”。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教授;1958年出任外交学院四部主任,组建阿拉伯语教研室;1962年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系主任、阿拉伯语专业教授;1988年评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我国阿拉伯语界阿拉伯历史专业第一位博士生。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1983年聘为国际巴基斯坦“希吉莱国际奖金委员会”提名委员,1985年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学会任命为该学会通讯理事,1987年聘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3年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学科专业通信评议员。曾历任中国非洲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委员、西亚非洲研究学术委员、全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东学会顾问、中国伊斯兰协会委员等职,多次代表我国伊斯兰协会出访或参加国际性伊斯兰学术大会。1960年选为首都文教界先进工作者,1991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名字收录在《1994年中国人物年鉴》、《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

倡导和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本科教材《阿拉伯语》(10册)和第一本语法教材(油印本)。《基础阿拉伯语》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7年获全国高校阿语教学指导组和全国高校阿语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专著有:《古兰经与圣训》、《埃及简史》、《埃及近代史》、《阿拉伯中世纪简史》(阿文)、《回教诸国文化史》、《伊朗巴布教派运动》,《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合著),该书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获首届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界科研成果一等奖。主要译著有:《伊斯兰教》、《黎明时期回教学术思想史》、《回教与阿拉伯文化》、《也门社会史一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合译)、《伊拉克美术史》等,撰写论文30余篇。1997年退休,仍笔耕不缀,1998年,完成国家哲学规划重点项目《阿拉伯通史》(上、下卷),该书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