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洁明上讲台前,主持人不由舒了口气:“终于从战争走向和平了!”他,是这次驻外记者座谈会中唯一远离战火的,新华社前驻斯德哥尔摩记者,《环球》杂志资深编辑,北外93级瑞典语系毕业生,王洁明。
对于王洁明,大家并不陌生。第一百期《北外风》中,他曾以北外新闻中心及
《北外风》创始人的身份接受过采访。而这一次,他又以驻外记者的身份,与北外人分享了他的故事。
我在北欧
2003年王洁明被派往瑞典成为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记者,分管北欧四国:安徒生的故乡丹麦,风景如画的挪威,拥有诺贝尔和伊莱克斯、沃尔沃的瑞典,“风光如月球般”的冰岛。初到北欧的王学长深深体会到了这里的物价昂贵:北欧的消费水平之高甚至超过纽约,买一根黄瓜要大约12元人民币。“我们每天基本以圆白菜大白菜过日。”王学长说。由于接近极圈,这里的黑夜漫长,“也许这就是北欧自杀率高的原因吧”。在北欧,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小,男女地位平等,社会福利高,人们生活富足平和。这里经常发生王室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又是新同居时代的诞生地。然而平和之下,人们的内心又会有我们难以理解的种种矛盾,“这就是那些反映安宁所带来的内心冲突的表现主义戏剧让我们感到难懂的原因吧。”
作为记者
身在北欧,与其他工作在动荡混乱地区的同事们相比,王洁明的工作安逸许多。但是这样的环境会带来新的挑战。相比其他多事的国家而言,要在北欧这样平静的环境下做新闻并且出彩是件困难的事情。“记者出国之后往往会有两种生活可以过,一种是仅仅按照命令去过,另一种就是你会有一种责任感: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这里有很多东西是中国人不知道的,你会自然而然有种想法,要把这些东西告诉更多的人。新华社是唯一一个在北欧每天发稿的中国媒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不说,那么在中国的13亿人就有可能不知道。所以当你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感的时候,你是安不下心来的。看到有事情发生,你就会本能的提起笔。”
在王学长看来,学外语会让人视野更广。“北外是一个很开放的学校,所以学生想问题都很开阔。学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学理工科的人他们做事情可能会比较专一,而北外学生的优势恰恰在于这种不太专一,什么事情都敢做。”
王学长除了做记者做编辑,还曾经是乒乓名将瓦里德内尔在中国的经纪人以及美女棋后诸宸的经纪人。在他看来,学语言并不是把你的路限窄了,而是在这种开阔的环境中,给了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很多事情你觉得不可能,其实只不过是你没有敢去想。做就是去执行,要你慢慢练,而敢想就是迈出去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