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袁帆校友

人物简介:
袁帆,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1963 级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退役军官。
1970 年 12 月参军,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海军指挥学院等院校。曾在“人文清华”讲坛、光明日报社主办《博览群书》等媒体上发表多篇史论研究,现为清华大学校史馆特约顾问。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笔者于校友之家会客室中对袁帆校友进行了采访。此前笔者曾拜读过袁帆的几篇文章。在有幸见到本人后,笔者不由感慨,袁帆的确“文如其人”,诙谐而又深刻,平和而又坚定。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笔者在他的身上仿佛看不到一点岁月的痕迹,好像仍是当初那个刚刚走入和平门的少年。
我从和平门一路走来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谈及与北外附校结缘时,袁帆先向笔者介绍起了它的历史。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经于 1959 年创设过一所“附属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其早期的校址设在 “和平门”。1963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新中国外语教育有了重大进展,周总理提议对新中国外语教育进行改革,实行从小学开始的“一条龙”式外语教育。同年,“北外附校”创设了“小学部”,而袁帆就由此成为首届“北外附校小学部法语班”的学生。由于缺乏小学外语教学师资,北外选拔了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四个语种中最优秀的年轻老师组成了北外附校小学部外语师资队伍,从编写教材到聘请外籍专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北外附校小学部进行建设。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老学长老学姐们,自然也不甘平凡。袁帆回忆道:“每个语种只有40 个学生,实行小班式教学,条件十分优越,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国家投入之大。”也正因如此,北外附校小学部的同学们自小就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树立起成为国际化储备人才的目标。袁帆认为,北外附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心。在恢复高考前,北外附校的同学们凭借着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最终大都通过高考考入了知名学府。
在采访当天,袁帆参加了伊莎白先生的追思仪式,北外的校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外的培养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延安窑洞中走出来的北外人秉持着“又红又专又雅”的红色基因,铸就了生生不息的北外精神。
总结起在北外附校的学习经历,袁帆不禁感慨道:“我是从和平门一路走来的,我会一直铭记这条来时的路。”
钟山磨利剑
袁帆在北外附校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之后毅然选择参军。做这个决定是出于对北外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因为当兵是当时年轻人的最高追求和最好出路。在严苛的竞争下,袁帆成为了一名海军工程兵。
在伊莎白先生追思会上,谈及共产主义战士在土改时遇到的恶劣环境时,袁帆联想到了自己在部队时的生活并说道:“作为工程兵,我们的工作是到山沟里打山洞,实际上就是穿军装的民工,条件十分艰苦。但当我回忆起北外附校的时光时,内心便充满了温暖。记得冬天学校会用煤炉取暖,我们就用煤灰和水搓成煤球去烧。作为革命接班人,我们时刻谨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袁帆坦言道:“母校塑造了我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部队,除了刻苦学习,还面临着如何快速适应艰苦的环境并生存下来的问题。在各种复杂环境里一定要保持定力,这也是附校一直教导我们的。尤其在外交战线工作岗位上,适应能力和定力更为关键。”
谈到北外附校的学习经历对海军工作的帮助时,袁帆首先点明了外语学习者从屈指可数到相对普遍的现状。他认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化人才仍然是为社会所需并十分稀缺的。外语学习者要学会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不能将外语当成简单的工具。由于海军是技术集中度最高、技术跨界最广的军种,其工作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作为外语人,袁帆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北外附校的教学模式,早已锻炼出他相当的敏锐度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塑造了强大且过硬的综合素质。在部队的几千人中,袁帆成为了唯一一个被选送至清华大学的工兵学员,这让他万分骄傲。
“北外人能够适应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他笑着说。强大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大环境的能力以及对新事物、新观点、新技术的敏感性是袁帆认为新时代外语人应当具备的能力。而北外致力于培养的正是这种专业化人才。
另外,袁帆也强调了多尝试新鲜事物、丰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印象里北外附校提供了许多阅读、书法、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课余活动。在校时,他甚至会在大冬天的清晨早起跑步,乐此不疲。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惯也助力他在 1978 年北京高校运动会上成为了五千米长跑和一万米长跑的双项冠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是和光同尘 , 与时舒卷 ; 戢鳞潜翼 , 思属风云。
做历史的创造者
袁帆最初在北外附校学习法语,后赴海军指挥学院学习战术指挥,又成为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学生,可谓跨界众多。近年来,他则专注于对清华校史的考证及研究。最近五六年,他的近百篇史学研究成果已经在清华校刊及国家级、省市级媒体上发表。那么,是什么促使他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跨界呢?
袁帆的回答是——为了寻根。他说:“人们总是在各个阶段追根溯源,我们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母校的根来自何处,却苦于无迹可寻。正因为我察觉到了“根”的缺失,所以在清华建校 100年开始深耕这个领域。”袁帆介绍了他研究历史问题的“三大法宝”:常识、规律以及逻辑。他认为当知道某段历史是有缺憾时,人们就会从各个渠道去挖掘、去对比、去寻找矛盾。
袁帆强调,校史的呈现应该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的。他以伊莎白先生的追思会为例,说道:“这件事对北外而言是十分独特的,老教授们所回忆的伊莎白先生的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历史印记。怎么让更多的校友和学生知道这段历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保留好这一段记忆,对北外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采访的最后,袁帆对北外学子寄予了希望:北外从八十二年的风雨兼程中走来,每一代都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作为新一代北外人,我们要知道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北外精神脱胎于延安的窑洞中,绽放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奔涌在世界上每一个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也被每一个北外人牢记心中。
(文/ 葛家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