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于畅校友

人物简介:
于畅,我校俄语学院 2001 级校友,同时在国际商学院辅修第二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中粮集团子公司中国茶叶总公司,负责俄语地区业务。后回到家乡浙江,创办杭州美力生彩印有限公司,从事印刷包装行业。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秋冬相交的日子里,笔者有幸在云端与于畅校友相见。于畅校友温暖的寒暄打破了略带严肃的气氛,我们的采访在校友亲切而爽朗的笑声中开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回忆起在北外的学习时光,于畅满怀笑意地形容道:“我觉得那是人生里非常黄金的一段时光。在那里,我看到了北外学子的奋斗和付出。也让我认识到,人之所以要好好读书,是为了和更优秀的人相遇,向他们学习如何进步。只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奋起追逐,继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及北外校园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于畅脱口而出三个字:晨读园。在她的记忆中,晨读园里的树木繁多,每天早晨,她都会在那里朗读俄语。大家都各自占据着一个角落,学习着不同的语言,互不打扰,但又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受到彼此的鼓励和督促。记得有个高翻学院的男生,每天早上都会在那里朗读背诵,雷打不动。有一次,飘飘扬扬如柳絮般的大雪又降落在北京城内,当于畅经过晨读园时,白雪皑皑中,依然见他坐在自己搬来的椅子上练习口语。于畅感慨道,北外学子身上,就有这样的坚毅与韧劲。她走出北外校门已经将近二十年,最怀念的依然是校园里浓厚且严谨的学术氛围。
提起学术氛围,自然离不开学校的老师们。于畅校友的声音从线上传来,坚定且认真地说道:“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永远都是我的榜样。北外的老师在学术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学者,其专业水平无可挑剔。他们认真严谨的态度感染着我,也不断提醒着我,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要向最尖端靠拢,做到最好。”
于畅在学习俄语的同时,还取得了国际商学院的第二学位。除此以外,因为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每个周末她都骑着单车到北大校园去旁听法律课程,像是给自己又加了一门“辅修”。她回忆道:“我记忆里当时是很忙的,连水都没时间打,经常会让舍友帮忙。”回忆到这里,于畅自己也笑了起来,说道: “但事实证明,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切都是有所回响的,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除了学习以外,于畅还鼓励北外的学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及实践活动。她和笔者分享了自己曾参加“女生会”的经历。她们曾举办过一次时装走秀活动,模特们穿的时装都是社员们和服装品牌方洽谈后无偿租借的,是当时商场里女生们认为最时髦的品牌。于畅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自豪说道: “这才是外联,非常锻炼人的沟通洽谈能力。”
对于北外的生活,于畅总结为“有压力,但收获颇丰”。对此,她这样解释道:“对于一个零起点的小语种学习者来说,四年内从学习字母开始到精通一门语言,这肯定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但在北外,你能接触到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只要步步扎实,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新世界的大门也会就此向你敞开。”
同窗笑谈,青葱岁月
于畅在作为企业家的同时,还拥有着另一重身份——北外浙江校友会的执行秘书长。作为浙江校友会的原始骨干成员之一,她对笔者讲述了她加入校友会的过程。
2009 年离开中粮集团后,出于个人发展的考虑,于畅选择来到杭州创业并定居。但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动,还是让她感到有些难以适应。这时,同样身处杭州的校友给予了于畅莫大的鼓励与安慰。彼时浙江校友会还未成立,只有四五位校友不定期地进行一些联络和组织活动,活动内容和规模也十分局限。直至 2019 年,学校正式成立了北外浙江校友会,活动的举办才逐渐向大规模、丰富性方向发展。于畅认为,校友会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为所有在浙的北外校友们提供了一个纯粹、温暖、值得信赖的大家庭。
如今,浙江校友会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正稳步迈向第五个年头。当被问及浙江校友会举办过的活动时,于畅如数家珍,她娓娓道来:“和上海校友会联合举办的‘酷跑向前’活动,西湖健走、龙井踏青活动,跨湖桥遗址探访研学活动,亚运会期间的多语志愿团语言讲解服务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团结我们的校友,强化彼此的身份认同,我们也希望校友们都能参加。”
作为浙江校友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于畅对校友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地方校友会是校友总会的代表,同时也是北外基因的传承者,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将北外的特色表现出来,落到实处。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浙江校友会也会给予学校极为正向的反馈,从而拉近了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距离。
此外,地方校友会也会为学弟学妹们的就业提供指导。初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难免有些青涩,在这时可以请教成功走过这段旅程的学长学姐们。于畅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拥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在工作初期却找不到方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年轻人可能思维方式和所积累的经验还无法完成对未来的预判,那我们就要学会借助看得更远的人的力量,这也正是北外开展灯塔计划的目的所在。”
砺戈秣马,事预则立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学生们极为关切的话题。对此,于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凡事预则立”,也就是要提前做好职业以及生活的规划。
由于于畅的父母也是外语学习者,他们作为前辈,给女儿的建议是“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看待,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于畅分享道:“由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做国际贸易的传统,自己也喜欢并擅长与人沟通交流,所以从事外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提前明确方向,无论是选择商科的双学位,还是旁听法律课程,都为她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一步步助力她从就业走向创业的高楼。作为这条建议的亲身实践者,于畅也想将它送给学弟学妹们。
她说道:“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第二方向,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基于自己的性格,二是判断自己是否擅长这一方向。如果暂时还无法明确,那我们就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来发掘,这必须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于畅认为,这个过程比单纯地学习更为重要。大学本科只有四年,但人的职业生涯是四十年往上的。当未来的就业与我们提早明确的方向相契合时,我们面对工作时也能更加从容,减少因“学用割裂”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即使专业与工作契合度很高,实操中也依然有可能遇到问题。作为一个天性乐观的人,她对此给出的建议是接受和体验,感受困难中未曾接触而值得学习的部分,积极地用正向思维来看待。她补充道: “大学教育提供给我们的不一定是具体的技术或知识支撑,但一定会教会我们一套完整的思维逻辑体系。相比起技能,思维逻辑体系能更加直接地帮助我们适应社会环境。因此,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维逻辑模式,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应当是我们大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除了尽早明确自己的第二方向以外,于畅强调的另一点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工翻译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这一天还并未到来,但我们有必要提早设想到这一点,利用好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科技与专业的新融合。她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每个行业都必须接受的改变。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译,而且还要尝试从现实的角度去与更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建立联系。”
最后,我们谈及了当下备受争议的青年就业观话题,于畅说道:“对于年轻人而言,传统职业可能已经不是求职的第一选择了,他们所追求的是更新鲜、更自由的体验;也因此,很多人会为工作上的不顺心而选择‘闪辞’。但困难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当然,我们现在都希望能在工作的同时,拥有诗和远方,‘斜杠青年’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卡夫卡也是银行职员呢,是吧?”
(文/ 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