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孙玉玺校友

人物简介:
孙玉玺,我校英语学院 1973 级校友,1977年北外毕业后,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曾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波兰、意大利、印度、阿富汗等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曾随中国国家及各级政府领导人出国访问 60 余次,足迹遍及 138 个国家。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出席联合国大会、20 国集团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笔者在校友之家的会议室对孙玉玺校友进行了采访。孙玉玺校友亲自讲述了他的外交生涯,并分享了他所写的几篇纪实性回忆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亲历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见证者,孙玉玺校友身上有很多故事。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他的人生经历,那必定是:“兼济刚柔自裕如,不卑不亢对群儒,兵来将挡未含糊。”
久有凌云志,寒窗苦读经
1968 年,孙玉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前往农村插队。1973 年,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从“北大荒”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那一刻,他感到仿佛“一步登天”。孙玉玺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满怀着憧憬与希望。在开学典礼上,名誉院长廖承志的言辞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北外是培养外事干部的地方。”他由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才,为祖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
谈起在北外的学习生活对自己日后外交官生涯的影响时,孙玉玺认为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意义深远。
在北外,他得到了众多恩师的悉心教诲,这些教诲赋予了他满满的正能量,为他后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孙玉玺经历了数百场紧张刺激的外交谈判,英语一直是他对外沟通的主要工具。此外,英语还帮助他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深入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
孙玉玺从小就喜欢背诵诗文。他小时候便背诵了数千首唐诗宋词,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也坚持背诵了四卷《毛泽东选集》和整本的《古文观止》。学会英语后,他又求知若渴地背诵了《联合国宪章》、林肯、丘吉尔等许多西方演说家的演讲词。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后第一个月,他就背熟了中国所有外交问题的谈话参考要点,并将其翻译成英语后再次背诵。孙玉玺感慨道:“这些知识在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用无穷。”
掌上千秋史,胸中万国情
孙玉玺在外交生涯中足迹遍及 138 个国家,曾
任中国驻波兰、意大利、印度、阿富汗等国大使。面对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他总结了自己的工作原则:“变”与“不变”。尽管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和周围的面孔在不断变化,但他的工作目标始终如一:增进友谊、消除分歧、寻求共识、推动合作、共谋发展。
在孙玉玺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有几个事件成为了他人生经历的重要节点。当时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后,经历了贝尔格莱德的一场“60 小时超长发布会”,前后回答了 1000 多个问题。面对中国烈士的尸骨、鲜血淋漓伤员和支离破碎的大使馆,孙玉玺扛住压力,强忍愤怒,严厉谴责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同时反击了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用最铿锵有力的言辞捍卫了国家尊严和利益。
孙玉玺在担任驻意大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期间,意大利拉奎拉发生地震,他不顾余震的危险,第一时间来到受灾侨胞家中。他认为作为大使,第一时间慰问灾区的华侨是他的职责所在。此外,他还为帮助当地华侨做了许多工作,如成立侨团联谊会、建立中意双边警务联合办案机制,安排领事工作人员上门巡回办公等等。在保障在意侨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尽可能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他的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外交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孙玉玺回忆起担任驻印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时,面对记者关于中印关系的提问,他曾表示:“这项事业是为 24 亿人的友好交流架桥铺路。”他认为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山水相连,两国人口总数占全世界的 1/3 左右。如果两国人民用同一个声音讲话,那就是世界最强音。
孙玉玺将张骞视为自己的偶像之一,并认为自己与张骞虽然相隔 2100 多年,但都有着同样的使命,都是为了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而努力。孙玉玺指出,张骞的具体任务有三项:一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应对威胁两国人民的匈奴恐怖势力;二是开辟两国进行经济贸易交往的渠道,后来被称作‘丝绸之路’;三是开展文化交流。而他自己身为阿富汗大使的任务也是三项:一是同阿富汗一道参加国际社会在这里开展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二是参加阿富汗战后的恢复重建,帮助阿富汗人民架桥铺路,同时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关系;三是开展文化交流。孙玉玺的这一比喻跨越了千年的岁月,但中阿人民在安全、经贸、文化方面的合作目标始终未变。
在采访过程中,孙玉玺讲述着一段段他在异国他乡为我国利益而奋斗的经历,尽管他的言辞显得风平浪静,但背后隐藏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瞬间。孙玉玺的夫人在他外派时,常常“日日夜夜地惊魂不定”。但在国家征召下,孙玉玺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往 138 个国家完成他的使命,践行了“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北外精神。
淡然看世界,热心度众生
孙玉玺认为外交官应该具备忠诚、博学、智慧和机敏的品质。他非常赞同周恩来总理对外交官“文装解放军”的定义,并认为外交官应该像解放军一样,为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而奋斗。
孙玉玺将中国的外交政策特征概括为三点:倡导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强调尊重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原则,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内政事务;注重互信和互利,与其他国家建立广泛、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见证者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践行者,孙玉玺亲历了中国的崛起,并对新一代外交官们寄予厚望。
正因此,他对新时代外交官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具备多领域合作和协调能力,具备经济和商业知识,能够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则和趋势。这些素质对于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合作和发展多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他对有志于投身外交事业的北外学子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外学子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联通之“路”、绿色之“路”、民生之“路”和未来之“路”。对于像孙玉玺这样的外交官来说,这一路荆棘有之,风雪有之,坎坷有之。然而,北外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在沧桑岁月中仍不变初心。一代代北外学子前赴后继,让“一带一路”建设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寄语北外 : 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在采访的最后,孙玉玺总结了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并将下面这段话作为对所有北外学子的赠言: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
成功者开拓创新;失败者墨守成规。成功者乘风破浪;失败者随波逐流。成功者憧憬未来;失败者懊悔往事。成功者重奉献;失败者重报酬。
成功者迎难而上;失败者遇难则退。成功者脚踏实地;失败者好高骛远。成功者做而不说;失败者说而不做。
成功者失误后找教训;失败者失误后找借口。成功者努力使自己适应他人;失败者要求他人适应自己。
成功者大事坚持原则,小事宽容忍让;失败者大事漠不关心,小事斤斤计较。
成功者说:“此事虽难但有可能办到”,我努力;失败者说:“此事虽可能办到但太难了”,我放弃。
成功者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失败者默念:“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
应梦武林春。希望所有北外学子都能从孙玉玺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争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三有”复合型外语人才,从西三环北路走向“一带一路”,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 / 葛家奕、王语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