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徐尽忠,我校英语学院1965级校友。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就职于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及外交部干部司,曾任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
笔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校友之家”采访了徐尽忠校友。徐尽忠校友年过古稀,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和蔼可亲,俨然一位长者形象。采访的过程十分愉悦。
北外记忆:六十年前的青春
1965年,徐尽忠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那时,来自农村的他懵懵懂懂,单纯抱着对英语的喜爱,从郑州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北京。来北外报到不久,正好赶上《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拍摄,他和同学们作为观众去人民大会堂参与拍摄。当时那激动的心情,徐尽忠至今记忆犹新。
将近六十年过去了,徐尽忠依然清楚记得那时北外的模样,学校周边全是菜地,东西校区之间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没有如今西三环的车水马龙。今天英语楼到高翻学院楼中间的那块地,六十年前是一个大游泳池。当时,北京城墙还没有拆,进城只能从魏公村乘32路去西直门的公交车。
当时的物质条件较艰苦,外语学习也没有那么多资源,教材是油印的,老师上课时搬着一个录音机来放磁带,下课了就带走。徐尽忠记得,当时五号宿舍楼前有个喇叭,每天会播放北京台的英语广播。学生们课外经常阅读的是英文《北京周报》。很多同学都是农村来的工农子弟,生活朴素,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幸运的是,当时王佐良老师是英语系的主任,他和吴青老师都教过我。”徐尽忠校友幸福地回忆道。
历史的曲折影响着一代人,也改变了徐尽忠的青春岁月。刚上了一年学,学校就停课了。1970年,北外全体学生和教职工,都搬到了湖北的干校。当时天气很热,条件特别艰苦。徐尽忠开始时在基建队,盖房子、后来就干农活。“虽然很累很艰苦,好在我是农村来的,倒是不怕苦。”徐尽忠笑道。他记得,到干校的那天是1970年4月24日。那天晚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当时我们围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听到消息,特别开心。”1971年,形势有了一些变化,北外和北二外的师生因此得以重返校园。那时的大学是五年制,本应1970年毕业的徐尽忠,因为这段波折,直到1973年才离开北外。64级和65级的学生们,也因此被称作“太学生”。
外交风云:见证大国崛起
在普通人想象中,外交官都是西装革履,很风光,实际上,外交工作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1973年4月,徐尽忠离开北外,被分配进入外交部,三个月后,他被派往驻阿富汗使馆工作,那是他从事外交工作后去的第一个国家,也是他第一次出国。当时还没有从北京直飞阿富汗的航线,只能在巴基斯坦中转,到巴后,遇到天气不好,飞机无法飞到喀布尔,徐尽忠就又回1965年,徐尽忠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那时,来自农村的他懵懵懂懂,单纯抱着对英语的喜爱,从郑州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北京。来北外报到不久,正好赶上《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的拍摄,他和同学们作为观众去人民大会堂参与拍摄。当时那激动的心情,徐尽忠至今记忆犹新。
将近六十年过去了,徐尽忠依然清楚记得那时北外的模样,学校周边全是菜地,东西校区之间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没有如今西三环的车水马龙。今天英语楼到高翻学院楼中间的那块地,六十年前是一个大游泳池。当时,北京城墙还没有拆,进城只能从魏公村乘32路去西直门的公交车。
当时的物质条件较艰苦,外语学习也没有那么多资源,教材是油印的,老师上课时搬着一个录音机来放磁带,下课了就带走。徐尽忠记得,当时五号宿舍楼前有个喇叭,每天会播放北京台的英语广播。学生们课外经常阅读的是英文《北京周报》。很多同学都是农村来的工农子弟,生活朴素,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很幸运的是,当时王佐良老师是英语系的主任,他和吴青老师都教过我。”徐尽忠校友幸福地回忆道。
历史的曲折影响着一代人,也改变了徐尽忠的青春岁月。刚上了一年学,学校就停课了。1970年,北外全体学生和教职工,都搬到了湖北的干校。当时天气很热,条件特别艰苦。徐尽忠开始时在基建队,盖房子、后来就干农活。“虽然很累很艰苦,好在我是农村来的,倒是不怕苦。”徐尽忠笑道。他记得,到干校的那天是1970年4月24日。那天晚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当时我们围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听到消息,特别开心。”1971年,形势有了一些变化,北外和北二外的师生因此得以重返校园。那时的大学是五年制,本应1970年毕业的徐尽忠,因为这段波折,直到1973年才离开北外。64级和65级的学生们,也因此被称作“太学生”。到驻巴使馆,等第二天再走。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使馆就告诉他说阿富汗发生政变,边境和机场都关闭了。当时正值仲夏,巴基斯坦气温四十多度,酷暑难耐。徐尽忠无法回国,只得原地待命。一直等到八月,阿富汗的政治局势才稳定了下来。不同的是,之前的阿富汗王国,政变后已是阿富汗共和国了。徐尽忠又重新申请了签证,方才赴任。这段经历对他而言,真是一波三折,相当难忘。“阿富汗比较落后,但和中国关系很好。我在那里工作五年,当地局势基本上稳定。但1978年我从阿富汗回国一个月后,阿富汗又发生了政变。”徐尽忠回忆道。
他还提到,在外交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祖国的日益昌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徐尽忠在美国旧金山任职。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还不太了解。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在芝加哥任职期间,徐尽忠去美国中西部各州走访,促进中美友好省州关系的恢复。促成了领区几个州的州长访华,中美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比如美国的堪萨斯州和我国的河南省是友好省州,当时河南省书记和省长都先后访问过堪萨斯州,堪萨斯州长也来过河南。除此之外,两国经贸关系也越发密切,民间的交流也更频繁。“那个时候和现在的形势不一样,很多美国的工商业界人士,谈论的话题总少不了中国。”徐尽忠说,美国中西部的领区九个州他都走访过。有的州更是去过七八次。此外,他还在现场见证了美国好几所孔子学院成立。
领馆的工作主要是促进领区各州同我国的友好合作,除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侨务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总领馆,特别是侨务组,一直热情为华人华侨服务。由于历史原因,当地侨界的情况也各不相同,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好,领馆的积极工作,当地侨界也出现很大变化,与领馆的联系也更蜜切,徐尽忠感慨道,中国人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他们对祖国的感情都相当深厚。每逢国内有重大事件,华人华侨都表现得非常积极。2001年,北京申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多伦多的华人华侨组织大型的游行活动以示庆祝;2003年,国内“非典”疫情爆发,芝加哥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捐赠物资,支持国内抗击“非典”;同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华人华侨开大会、办庆典,热闹非凡。除此之外,每年国庆节,在唐人街,华人华侨都自发组织挂上五星红旗。侨胞们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让徐尽忠在异国他乡深刻感受到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情谊。
“在美工作多年,在与当地民众的接触中感觉到,一般的美国民众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徐尽忠表示,因为媒体对中国的负面宣传和抹黑,造成美国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在中国大多数人对美国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美国许多人对中国的认识都较少。”他指出,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今天,外交人员更应多做工作,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寄语北外:掌握本领,忠于祖国
“六十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作北外人。虽然工作不在北外,但我的家就在北外,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目睹了北外一步步的发展。”提到北外的变化,徐尽忠校友十分感慨。他说,今天的北外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比六十年前优越太多了。他回忆道,那时北外一年才招几百名学生,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元化的专业。岁月流逝,他对北外的感情却依然浓烈。“我们入校后的第一任辅导员是陈乃芳老师,和我们年级同学相处八年,建立了深厚感情。我们年级老同学每次聚会,陈老师都会参加。她后来任北外校长时去芝加哥访问,我还全程陪同。”正是北外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情,温暖了他在异国他乡从事外交事业的岁月。
徐尽忠表示,北外对他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北外人的身份更是他多年来的骄傲。“常有外国人问在我们哪里学的英语,我会自豪地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徐尽忠笑道。他说,无论是旧金山还是芝加哥任职期间,许多外交人员都是北外的校友,在多伦多任职时,总领事和两个副总领事都是我们北外人。
徐尽忠指出,现在的北外学生应当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本领,无论将来是否在外交领域工作,都应忠于祖国,坚定立场,不要忘记国家的嘱托,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文/钱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