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访冼骏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9-25 】

人物简介:

冼骏,我校阿拉伯学院2008级校友,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在读),深圳市人机共识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长期从事产业数字化、数字化共识机制、数字化人才成长机制、数字化转型等研究和实践,积累多项专利。学术上,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研究成果。现任我校深圳校友会副会长。


春意藏,夏初长。芳草未歇,花木繁盛。午日炎炎,笔者有幸对阿拉伯语学院2008级校友冼骏进行线上专访。校友亲切暖心的寒暄打破了略带严肃的氛围,爽朗恣意的笑声也将笔者拉回到那一场炽热欢腾的青春旅途。

厚植热爱,情缘北外

谈及最初选择北外的理由,冼骏首先表达了对父母的感谢。“家庭提供的外语环境的熏陶至关重要”,他回忆道。除此之外,母校深圳中学包容、开放的治学理念以及指挥家刘梅老师的长期支持和鼓励,也让外语和音乐成为他中学六年的精神支柱和人文营养来源。冼骏谈到:“当年特别流行‘小语种吃香、好就业’的说法,但我的成长经历让我真心喜爱外语,渴望选择外语专业。”

行则将至,虽远不怠

提到四年的北外时光,冼骏动情地说:“我一辈子都是北外人,这是我这生最引以为傲的基因。”他提到,当年,何英琴、张宏、薛庆国、叶良英、吴旻雁、胡凯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使他受益终身。“尤其是何英琴老师,知道我有艺术专长,鼓励我钻研中东音乐,我在学校和院系安排的外事活动上组织过演出,也算有过微不足道的贡献。”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最初是同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是人类的“家”。冼骏认为,语言不只是工具,而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人性承载物,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它同现实的人的实践相生互促,包含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史、思想实践史、政治变迁史、人类情感史等。“北外对我的培育,使我更倾向于从社会性和历史性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在北外的学习生活,让我能从一个大历史的视角去吸收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世界观,迎接新时代的思维变革。”

北外毕业后,数年的国内外工作经验让冼骏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他的话说,实践经历“点拨”他要多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下功夫。一方面,“我来自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外公是参加解放战争的军人,红色血脉是我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动力”。另一方面,海外工作经验也使他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意识到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出的现代化模式何以无法维继。这是他进行自我思想革命,并从一个外语人向马克思主义研习者实践者进行发展的现实起点。冼骏在伊拉克工作过相当一段时间,其中正值ISIS恐怖组织崛起,这对项目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那段时间内,冼骏和同事们在伊拉克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免遭损失。他认为:“北外涌现出不少撤侨英雄,是一所英雄辈出的院校,必将在百年变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经历,让冼骏认识到中国主张且践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对其他国家的尊重,是血与泪和民族情感经历所共同汇聚成的表达。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现实责任,这也成为他积极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基础。创业后,冼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公司发展,使公司成为一家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他说,“既然要读书报国,创新报国,那就应该像钱学森同志一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科技实践、引领企业创新、推动企业进步”。

冼骏作为北外深圳校友会副会长,积极参与并组织校友会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他指出:“从事金融银行业的校友,在深圳和整个大湾区的校友群体中占比最高,就职于科技企业的校友比例正在逐年提升,也有相当比例的校友供职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走创业道路的校友数量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涉足面。”近年来,不少校友反映,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科技和金融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蕴含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如何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许多校友都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位深圳市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的研究员,冼骏希望推动更多校友们展开交流和探讨,共商新局面、把握新机遇。

群居不倚,因时而变

最近,Chat-GPT掀起新一轮“AI革命”浪潮,“多语种人才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针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冼骏直言,AI应用给人们带来本领恐慌、生存恐慌和存在恐慌的现象是正常的,但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AI产业同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关系。2019年,冼骏与同事一起提出“数据可用性”的概念,受到政务数据管理工作者和专业学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他指出:“仅在语言翻译场景中,大量数据的可用性没有被充分挖掘。如果认真看数字化发展状况,会发现目前有很多创新空白之处,比如,语言数据如何同数字资产建立有机的、可操作的联系,如何同劳动数据建立持续的、系统的联系等。这其中有很多亟待探索的创新,一些创新可能是跨越性和颠覆性的。这里所指的“跨越性和颠覆性”,并不是局限于某种技术或者技能方法的革新,而是人类语言思维,尤其是汉语的语言思维,同生产生活数据和数字资产将深度融合,产生新贡献、新作用,且这种贡献和作用绝不是新瓶装旧酒。”关于这个问题的交流,显现出冼骏对于数字化和数据本质的系统性认识,他坚持以唯物史观来认知数据同人类社会的思考方式,突破了当今“唯技术论”的舆论束缚。

对于北外提倡的“复合型多语种人才培养”理念,冼骏表示赞同。他指出:“认为GPT能够替代人类翻译的想法,虽有现实性,但局限性则更为突出。培育新时代的外语人才,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技能,停留于会听说读写译,而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理解我为什么要那么说,怎么说才能共情共理,才能以理叙事、以理传情。应该尝试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去和语言文化的深层次建立关系。语言不能脱离现实劳动,不能背离人类社会的社会性、历史性,不能被技术虚无主义所绑架。”他强调,信息获取越容易,人文性的引导和思想建设就越重要。技术应用的根本价值,在于支撑人类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在于支撑人类不断消解劳动异化,让人类社会劳动同人类发展主线互促共进。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冼骏谈到,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对自己建立清晰准确的认知的同学不算很多。冼骏指出,一类同学是认真学语言而不用语言就业,这些同学不是对语言的放弃,而是在不断地构建立体的认知体系。而另一类同学,他们从心里真正放弃语言专业,热衷于接触社会上所谓的“热门项目”,这种邯郸学步式的职业观,反而会使自己成为在风中凌乱的落叶。另外,有关创业是否是个好选择,冼骏则严肃地指出,创业过程中取得一点成绩,并不代表能够持续地成功。成功的创业需要很多条件共同促成,最难一点就是推动高质量的组织建设,决不能把个体户思想等同于创办企业,二者不是一回事。他希望北外学子们,在新时代要不怕多尝试,但一定要学会总结,在冲动和隐忍、莽撞和自律取得平衡,把握好这个20—30岁人群独享的“特权”。他认为,见得多、试得多、总结得好,才是走好职业路的关键。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采访尾声,冼骏对北外学子深情寄语:做人做事,应当正心诚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面对职场,应当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外国语和外交外事知识及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当代北外人的时代价值。”同冼骏交流,让笔者难以忘怀。凭山头云卷云舒,任前路崎岖坎坷,且遥望未来,纵情高歌。

(文/王婧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