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傅朗,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1975级校友。曾任广州军区担任外语训练大队副团职教员、中建总公司驻约旦建筑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兼翻译、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外侨委副主任。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广东省委委员。曾任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省委党校客座教授,现任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常务副会长,北外校友会理事,北外广东校友会会长。
笔者有幸在云端见到了傅朗校友。他提早上线等待,预先调试好所有的设备,校友认真细致的作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次采访的机会,笔者得以领略傅朗深耕不辍的青葱岁月,积淀沉香的工作年华。
学习经历:芳华待灼,砥砺深耕
回忆起十几岁时初入军营的自己,傅朗说道:“每年‘双抢’时节,台风呼啸,我们都要打着探照灯,通宵达旦地在田野里抢收稻子。大家顾不得手上一道道的割伤和磨损出的水泡,依然昼夜不停地在田 野里劳作,抢收完了自己负责的田,继续帮助当地农民抢收。”身处军营的傅朗,以自己稚嫩的身躯承担起了一份责任,年轻的芳华由此开始闪耀。
“16年的军旅生活,对我未来的性格塑造产生了很大影响。”傅朗总结道。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年纪比其他新兵较小的傅朗,一步步褪去娇气,磨砺出不畏艰难的品格。“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我们每天要挑着100多斤的粪便到特定地方进行处理。走一会儿,换一个肩膀挑,走一会儿,再换回来。纵使这样,一趟下来还是避免不了红肿出血。”随着傅朗肩膀上的伤口一次次磨烂、痊愈,他的心性也逐渐坚韧起来。
1975年,傅朗抓住机会,成为一名身着军装的北外学子,开启了在北外阿拉伯语学院的学习。“非常珍惜!非常珍贵!”傅朗这样总结在北外的学习生活。那时的北外,学习资源并不充裕,学习语言要模仿语音语调,都只能靠一个大转盘磁带机来实现,了解国内外新闻,只能通过教工宿舍的一部彩电。为了挤出更多时间练习语音语调,“无论是寒冬的冰天雪地还是春夏的鸟语花香,我们都雷打不动地开展早读”。为了充分了解世界动态,“大家常常挤满那一间有彩电的教工宿舍,边看边记录”。当时的北外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来自于不同岗位,但大家都如饥似渴,万分珍惜在北外学习的机会。
“当时的生活虽然艰苦单调,但精神上很丰盈。”直到今日,傅朗还与当时的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班主任史希同老师及辅导员何英琴老师就是我们的大家长,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习工作,还关注我们的思想动态。”
从北外毕业后,傅朗工作了一段时间,又选择了再次回到校园沉淀。2001年,傅朗曾参加广东省第三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培训班,并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2009年,傅朗又参加了中国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后去往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两次学习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都对傅朗有着深刻的启发。
“让我至今还受用的一点,就是我在哈佛时经济学家导师跟我们讲的‘三圈理论’。一是价值,做事之前要衡量清楚这件事值不值得你去做,值不值得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二是能力,省察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做;三是支持,家人、朋友、同事、社会是否一起投入来帮助你。”
工作风云: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傅朗在工作岗位上也飞速地成长。
1983年底,傅朗担任中建总公司驻约旦建筑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兼翻译。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代表中方开展建设和翻译工作,当时的他既要保障工人们的生活,又要跟进建筑材料的采买,还要兼顾外国雇员的管理。
回想起那段工作经历,傅朗首先提到:“当时遇到新的环境,缺乏一定的见识,于是就不断地犯错。但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傅朗强调“一定要重视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在这次海外工作中,傅朗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照料工人的生活。“那时白天的工作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尽可能让工人们比别的工地上的工人过得更舒适。”八十年代流行港片,傅朗就尽力找到录像带为工人们放映电影。在异乡,工人们思乡情结深重,傅朗就拼尽全力在不同工地间“跑片子”,别的工地播完了一卷胶片的春晚录像,傅朗就把这一卷胶片往自己的工地上送,让工人们能够看上国内的春晚。一卷胶片就要跑一趟,但傅朗没有半分怨言,“至今我还记得,画面中传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扬的歌声时,工人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在阿拉伯地区开展建设工作,工人们很难吃上猪肉,傅朗就想尽办法,跑了很多地方让工人们成功吃上了一次猪肉。
情感是双向的,工人们感受到了傅朗的一片赤诚,也回馈给傅朗一片真心。在傅朗即将离开的那个夜晚,工人们自发地组成车队护送傅朗到机场。要知道,在当时凑成两辆车都很不容易。
归国后,傅朗就职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期间,傅朗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和落实“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事工作者,傅朗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首先是倡议者,要深刻领会倡议的主要精神;其次是建设者,要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第三是贡献者,不仅要在具体的一个个项目中有所贡献,更要帮助沿线国家正确领会中国战略,打消由于西方国家添油加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顾虑。
十几年来,傅朗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在各大企业、研究院,各种与沿线国家交流交往活动中:参观调研东侨智谷产业园,调研座谈广州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所,拜访刚果共和国总领事,会见非洲领团团长马里总领事等。傅朗以百分百的热情带领团队投入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的推动落实之中,下定决心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打造得更具活力。
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不仅要靠政企之间的合作交流,更要帮助沿线国家正本清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推进工作。对此,傅朗和团队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如何高效深入地讲述中国故事。傅朗认为,要接地气,让人听得懂,看得明,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曾有2万多留学生来到广东高校学习,在那一学年的年终汇报演出中,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女生动情演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演出实时转播给留学生远在家乡的亲人们,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分散出一脉亲友,2万多名留学生,带动了数十万人对于中国印象的改观。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时,《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度被唱响。
离休后,傅朗退出外交工作的一线,开始在高校开展“朗眼看世界”系列讲座,介绍五大洲的风土人情。当被问到为何选择在退休后重返校园,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同学们的时候,傅朗连声说道:“是情怀,家国情怀,职业情怀!”傅朗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分享给社会,将自己的光热延续下去。
人才理念:君子不器,周而不比
“德才兼备,一专多能”是傅朗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傅朗对于一名优秀外事工作者的定位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国家利益永远至上,是外事工作者不能改变的信仰。工作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求方法。
主业要精,副业要广。在学校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苦练基本功。主业之外,涉猎面一定要广泛。傅朗回忆道:“那年我跟随访问团到英国,那一场会见中涉及到专业的物理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遇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主动关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及。
除此之外,傅朗也强调探索无国界的艺术领域,开拓更多副业可能性,打通心灵交流。
三十多年来,傅朗坚持用珍藏见证交往。1984年,在约旦开展外事工作时,傅朗每一次采买建筑材料的路上,都会路过一家工艺品店,那时的他对于店里的一个断臂维纳斯雕塑情有独钟。直到最后一天,他下定决心,用掉半个月的工资100美金买下了它。傅朗还珍藏了图坦卡蒙的金色面具。图坦卡蒙是埃及非常重要的法老之一。“当你跟埃及人谈起图坦卡蒙的时候,他们会很惊讶,进而会很尊敬,因为图坦卡蒙在他们的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当你用真心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回馈你的也会是一片赤诚”。
傅朗还坚持用影像记录友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十二万多张照片,记录了二十多年来傅朗留下的足迹。在与笔者线上的交流中,傅朗分享了许多自己在外事工作中留下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下都详细记录了照片拍摄的年份与背景。傅朗在闲暇的时候经常会翻看自己随手抓拍或者别人帮忙拍摄的老照片,让那些珍贵的经历一遍遍镀上璀璨的鎏金。
十多年前,傅朗开始尝试用音乐打破国界。“那是2011年,我作为一个友好团和艺术团团长带团出国访问。那晚的演出中途突然停电了,天色慢慢黑下来,准备好的武术杂技表演不能摸黑完成,危险性太大。时长不够,只能我硬着头皮上场。”那时的傅朗刚刚学习了一年的萨克斯管,就带着乐器上台了。面对着台下座无虚席的五千人礼堂,一曲悠扬的《友谊地久天长》响彻整个会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台下的观众们伴着萨克斯伴奏,开始了大合唱,唤起了全场的共鸣。”
201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到广东访问,傅朗有意坐在最后一排,因为一楼会见结束后立马要在二楼的宴会上进行萨克斯吹奏表演。当时,总理一走上楼,就传来了由钢琴与萨克斯管演奏的孙燕姿的《向左走,向右走》的乐声。后来吃饭的时候聊起,总理夸赞:“主任,你童子功练得不错!”“不是童子功,是老年功!”傅朗打趣道。
寄语北外学子
回首几十载,傅朗将几十年来的宝贵经历和经验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如今的北外学子: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功不求戾,但求有恒。做一个有心人,一个有恒心的人,去发现,去探索,去挥毫。立于时代潮头,身处希望的田野上,勇于攀登自己人生的高峰。
(文/盛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