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宗宇,我校阿拉伯学院1996级校友,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曾常驻沙特、叙利亚、埃及等中东国家,并先后在外交部新闻司、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驻埃及使馆新闻和公共外交处主任兼使馆发言人、外交部亚非司副处长等职务。现任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东区域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兼沙特国别总经理。
初见宗宇,是在线上的会议室里,彼时的他刚刚从斯里兰卡、阿联酋回到沙特,马上又要前往埃及,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仍然表示:“母校的邀请不能推辞。”于是,隔着五个小时的时差,笔者与校友共同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北外。
初相识:阴差阳错
1996年,宗宇来到了北外,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那时的阿拉伯学院还叫做“阿语系”,谈及为何会选择阿拉伯语,他说:“与其说是选择了阿语,不如说是选择了北外。”其实在进入北外学习阿语之前,他对阿拉伯国家的了解还只停留在《一千零一夜》,后来阴差阳错被保送到了阿语系,从此便与阿拉伯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北外恢复阿语专业本科生公派留学,宗宇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的本科生前往开罗大学交换。“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去对象国留学能够真正意义上接触到实用的阿语,并且了解到所学语言对象国的一些真实情况,这些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大三一年的留学经历让他对阿拉伯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从事外交工作的决心。
再相遇:感慨万千
毕业之后,宗宇进入了外交部,先后在沙特、叙利亚、埃及等国家从事驻外工作。他表示,一开始最大的困难是适应各种变化:一方面是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即从大学生到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是语言学习方式的变化,即从课本上较为有规律的知识吸收转变为工作领域的灵活应用。他说:“工作之后才慢慢发现,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而对阿语更多的认知和应用是在毕业之后完成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语感,这种语感只凭课堂里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工作后的不断积累和慢慢沉淀,尤其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旦停掉就容易归零。同时,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之后,还需要根据工作内容、工作对象来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学起。所以,大学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学习的起点,这种学习是随着职业选择和工作岗位的变动伴随终身的。”
此外,宗宇还提到,外交部的工作并不仅仅限于“外交”,他曾经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觉得学外语的同学去从事新闻工作,尤其是国际新闻工作会有天然的优势。首先,新闻工作是一种双向传播,既要对外去传递自己的声音,展现我们自己的形象,同时也要能够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而外语既是一个工具,也是一扇窗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并和世界沟通。其次,新闻工作对外语的要求是常态化的,之前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天一早都会关注阿拉伯地区主流媒体的要闻报道,时至今日,他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国际新闻和政治外交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工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中外文表达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临场应变素质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领悟水平。对此,宗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捕捉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并基于收集到的素材,总结归纳形成个人的观点,从而做出一些有深度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二,新闻工作某种意义上也是做人的工作,因为媒体本身就是对外交流的渠道,所以新闻工作很考验工作人员的对外交往能力,需要和形形色色的媒体人或者采访对象打交道,而这些人并非每个人都是友好的,有时候有些人的观点可能是有偏颇的,甚至可能是针锋相对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有效沟通;第三,新闻工作并不是按部就班的一项工作,很多时候会面临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培养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以便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发情况;第四,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注意时刻关注、学习、领会国家政策,新闻工作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可以随波逐流。”
在外交部将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锻炼了他各方面的能力,也为他开启人生新的旅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宗宇离开外交战线后,于2020年初加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在熟悉的中东地区工作。谈及工作的变动,他说道:“其实无论是在国家部委还是在工程企业,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和战线为国家服务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的对象、工作的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所处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内容有了改变,所以觉得我还是比较能够适应这样的角色转变,我觉得人生每一段不同的职业经历,都是难得的体验,也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如今的宗宇,还是常年奔波在各个阿拉伯国家,长期的海外工作也使他结交了很多挚友。在与笔者的交流中,他提到,整个阿拉伯国家对中国都有一种传统的朴素友谊,正如阿拉伯谚语中所说:“友谊是树,忠实为根,亲善为枝。”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中阿友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历史的长河、伴随着近现代国家发展的轨迹等多种元素融汇而成的。“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就是朋友,从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一种朴素的情感,这是一件很令人感动的事情。”
终回首:砥砺前行
回首自己从大学到工作一路走来的经历,宗宇觉得,除了语言学习本身,很多时候更需要的是通过语言去掌握所关注地区、所从事行业和所服务对象的人文环境、专业要求以及性格特征,因此,语言只是一个桥梁、一个工具,不能“唯语言论”。毕业以后,对于自己的定位也不能只是一个“懂外语的人”,而是应该以外语为基础,去重新塑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发展方向,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提了一个相对轻松的问题——对母校和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宗宇笑着说道:“谈不上寄语,我也不是什么名人。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在北外学习的时光,北外是一所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大学,它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校园文化。北外多年来语言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体现了北外作为中国外语最高学府秉承的教学理念和方向,也就是首先要会运用,这是语言学习很重要的思路,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从北外走出去的同学们,不管去到哪里,我们身上都会有一些因为外语、因为北外带给我们的特殊元素,这种元素会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以及多元化的国际环境,这是北外人身上的一种特质,应该被一直传承下去。”
(文/杨紫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