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爱国为民乃根本,科技高峰敢攀登 ——访郭尚平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4-13 】

人物简介:

郭尚平,我校俄语学院1953级校友。1951年从重庆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年入学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外)留苏预备部,后就读于莫斯科石油学院和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专攻油田开发渗透力学;1957年获得前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后返国;1983年至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1987年至1994年,担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1994年,担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专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9月26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初秋上午,笔者有幸来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拜访我校俄语学院1952级校友郭尚平院士。推开那扇挂着“院士办公室”牌子的门,笔者看到的是一位穿着朴素、神采奕奕的老者——郭尚平院士。他热情地询问每一位来访者的名字,“北外校友”这一称呼令笔者顿感亲切。屋内陈设及其简单,唯有一盆绿植和满室书香,正如郭尚平校友几十年如一日对知识、对国家纯粹、澄明的热爱。已过鲐背之年的他,在长达一小时的讲述与采访中未显露一丝疲态。忆起往昔光辉岁月,郭尚平校友仿佛又是那个为国为民、一腔热血的少年。

留苏预备:革命任务已在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距离郭尚平当年留学苏联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各领域的大量人才,因此派出近万名大学生去苏联留学,郭尚平就是其中之一。1952至1953年,郭尚平被安排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外)留苏预备部进行学习,也自此与北外结缘。同批次的学生主要有三项任务:留苏资格考核、俄文培训、政治思想教育,而最后一项最令他难忘。“刘少奇同志曾经连续4个小时给我们全体留学生作报告”,郭尚平对几十年前的讲话内容仍然记忆清晰,“刘少奇同志说国家现在急需人才,所以派我们去苏联学习。我们必须努力学好本领,回来建设祖国。”临近出国前,周恩来总理也接见了这些即将留俄的学生,叮嘱他们在学习期间,要做到“三好”:身体好、学习好、纪律好。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在郭尚平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深刻认识到:留苏学习是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政治任务、革命任务——这与革命战争年代在战场上英勇斗争、誓死必须完成的战斗任务一样重要,而他已然重任在肩。

1953年9月,被莫斯科石油学院录取的郭尚平从北京出发,经哈尔滨到达中苏边境满洲里,随后又乘上苏联派来的专列。经过整整七个昼夜的行车,他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莫斯科,留学生涯也自此拉开帷幕。

留苏岁月:潜心钻研不畏难

莫斯科石油学院学生宿舍五号楼五层的自习室里,清一色的黑头发学生们坐满了三十几张双人桌。无论白天与深夜,总能见到他们奋笔疾书、沉醉学海的身影,而年轻的郭尚平更是刻苦拼命。“刚去苏联时,我满心想着早日学好本领,尽快回来报效祖国,于是每天都连续学上十六、七个小时。结果半年多我就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失眠了三个月,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了。”而党小组及时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帮助郭尚平认识到他对“勤奋学习”和“早日回国”的片面理解——只有在劳逸结合、保证健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任务。自此,郭尚平调整了学习节奏,加强了体育锻炼,病痛也逐渐缓解,克服了留学以来的一个重大挑战。

而第二次挑战是郭尚平主动觅得的:学位论文选题时,导师为他选择了某个油田开发分析的题目,但郭尚平想追求更高的创新性。他自选的课题是“油层水力压裂效率”,而油层水力压裂是当时世界上刚出现的技术。导师提醒他,这一课题虽然创新性强,但难度极大,让他做好思想准备。而在郭尚平看来,做好科研少不了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主动选择难题、新题,正是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机会,亦能为其日后回国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如郭尚平所言:“科研工作必须首先了解生产实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提炼重要的科学问题,再去解决它们,最终用到生产中去。”为更好地完成选题,他加入了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的油层水力压裂队,在当时苏联最大的油田——罗马什金油田中参与了约30井次的油层水力压裂现场实际设计和施工,并对其进行观测和分析。此外,郭尚平还进行了同位素示踪观测人工裂缝的数目、形状和大小等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郭尚平的论文答辩受到了学术委员会罕见的全票通过,并一致认为他的论文创新性极强。4月16日,郭尚平提前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副博士学位。而不肯浪费在国外分秒时

光的他,第二日就开始在莫斯科相关研究院所进行考察参观,以全面了解苏联科技的新进展。回国前夕,他的心炽热而澎湃,有一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不去:要如何回报国家与人民的抚育之恩?

报效祖国:硕果累累甘奉献

采访间隙,桌面上一本极具年代感的书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由郭尚平院士等人所著的《物理化学渗流微观机理》。这本在渗流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郭尚平众多成就的一个缩影。

多年以来,郭尚平秉持着留学时养成的开拓创新的态度,带领其团队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参加了我国首次按正规设计开发的克拉玛依、大庆两大油田,郭尚平时任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开发设计者;第二,创立了“微观渗流”与“生物渗流”这两个渗流力学的分支学科;第三,建立了“非均质油田开发过程的水动力学计算方法”与“小层动态分析方法”,二者均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大庆、玉门等重要油田的开发中得到了应用;第四,发明了“一次成型大模型宏观模拟和测试技术”及“微观模拟和测试技术”两项模拟实验新技术,后者为国际首创。

在艰苦而漫长的科研历程中,领导人的鼓励为郭尚平注入了无限的动力。1962年8月,作为大庆油田第一开发区开发设计渗流研究计算组组长的郭尚平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赞为“年轻有为”。时隔数十年,郭尚平回想起当时仍然激动不已。如今的他,已然不负国家与人民的期待。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科研创新,为国为民

郭尚平见证、参与了祖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而他在为人与做事中都始终践行两个重要的理念:

一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1953年离京赴苏前,根据组织规定,郭尚平本可以与其未婚妻结婚并领取家庭补助或者公费回重庆探亲。当时,他的未婚妻月薪只有20元,这些钱要供养母亲和两个妹妹,生活十分拮据,国家补助可解燃眉之急。但二人商讨后决定,家庭困难只是小困难,在更危急的国家困难面前应当选择自主克服,为国家节省开支。留学期间,为了支援祖国建设,郭尚平每月自愿少领200卢布的津贴,只用500卢布勤俭度日。在郭尚平某次回访苏联时,收到了相关机构赠送的电动剃须刀——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物品,而他在回国后毫不犹豫地将其上交国家。

二是科研创新,为国为民。为谁学习?为谁工作?郭尚平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追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1937年,年仅八岁的郭尚平亲眼目睹了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蹂躏的惨状。当时的他暗下决心,要以技术报国、卫国,也因此在高中毕业时他选择了石油开采,去了解能驱动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的重要能源。而在日后的留学、回国、科研的过程中,郭尚平通过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生为中国人,留学为人民;身为科学人,为国争创新。“科学本身是无国界、无政治属性的;但留学生和科学家是有祖国、有政治属性的。”郭尚平肯定地说道。

郭尚平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处理科技成果等问题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少考虑自己,多考虑人民”。在其团队所创新的计算分析方法、模拟实验新技术等均为国际领先或首创、甚至多次应用于实践的情况下,郭尚平完全可以选择申报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国家发明奖。但考虑到发明专利授权需要等待3年,会拖延该项技术为我国石油工业服务的时间,郭尚平的团队放弃了申请奖项,转而主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举办无偿培训班,公开技术成果。在他们的努力下,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成为了常规实验项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石油业的发展。在巨大的名利诱惑面前,郭尚平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少想自己,多想国家。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们所需要具有的品质无疑应该是多样化的,但科研创新、为国为民却是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文末,笔者想以郭尚平校友创作的一首打油诗作结。在笔者看来,这首诗既是对郭尚平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寄予后辈的殷殷嘱托:

开拓创新是灵魂,踏实诚实学风正,爱国为民乃根本,科技高峰敢攀登;成果人才齐涌现,献给祖国献人民。

(文/贾昀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