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充满灵性与温暖的说话人 ——访杨晨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09-01 】

人物简介:

杨晨,阿拉伯语系1994级校友,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99年8月1日,在FM101.8绿色调频开办第一档节目《悦耳调频your fm》,奠定“阳光清晨”和“我们是同一类人”的概念。此后先后主持绿色调频、国际台(FM91.5)、经济之声(FM96.6)、音乐台(FM97.4)、《音乐新世纪》、《网络调频net fm》、《轻松生活easy life》、《男士时间》等节目。2003年,杨晨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节目的首位签约主持人,同年6月16日(都市之声开播日)至2004年12月31日主持节目:时尚二人转(2003年9月改工作版为杨晨访谈)、《北京不眠夜》、《非常音乐 非常动听》、《都市六人行 老友记》《有我陪着你》等。




周五的阳光仿佛因为周末的临近而随性了许多,它们跳跃在校园里,覆盖着整个图书馆,包裹着充满青春活力的操场,阿语楼的大穹顶在阳光的抚摸下也越发显示出它明快的轮廓。在这样一个温暖舒适的上午,笔者有幸在学校里采访了毕业于阿语系的校友,著名DJ杨晨。

采访在极其轻松的氛围中开始的。

一.青春校园,初涉广播

杨晨是在1994年保送入学北外阿语系。他饶有兴趣地回忆起了当年选择北外的原因:“那时一说起北京外国语学院,就让人想到金光闪闪的外交官啊!对,现在北外也是外交官的摇篮。”一份对未来有些模糊的憧憬与期许,他选择了北外。当他大一时就加入了学校广播站,他说这是源于对广播的好奇。声音的传递,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促使他想进一步去感受广播的美丽与奇妙,他想把声音传递出去。当时的少年还没有想到这将会是他以后的事业。“我就是想去touch它一下”,杨晨微笑着说道,思绪好像回到了从前,从最初简单地想去感受广播之美到后来一步步爱上它,他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管有没有观众在听,这种做广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以及表达的快乐已经足以让人陶醉。随着这种热爱越来越浓烈,大四毕业后他先从事了几年翻译工作,最终还是选择了在电台工作,把自己的爱好作为工作。

他不时望望窗外的校园,听着几声闲适的鸟叫,沉醉在对当年校园生活的怀想当中,他说校园生活是自由而幸福的,珍惜大学生活,因为它可能奠定你以后生活的基础,认真过好大学生活,因为这将是一段以后再也回不去的可以让人自由做梦,自由追梦的时光。

二.遭遇瓶颈,学会成长

前几年,杨晨在北京同时主持着数档收听率不俗的电台节目。每天主持四个小时,夜夜上班。那是一段指引他发生自我改变的时期。睡眠不好,没精神,没食欲,生就擅长运用声音的杨晨“突然间不会说话了。”于是杨晨闭上嘴,开始问自己许多问题:我为什么急?为什么燥?我掌握了什么说话技巧?为什么却不会说话?

接下来四年时间,杨晨没有说话,处于“一周工作一两个小时的状态”。与此同时,杨晨开始录一些助于睡眠的声音宝典,录制时,他保证完全不受外界打扰,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回到自己的节奏,寻找自己想要的声音,“用轻松的肉体和安静的灵魂,让声音有根有魂师出有名,有生命基础,有对世界的看法。”

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杨晨捋顺了一条对自己非常重要的道理:跟随内心的声音。放之生活也一样,“生活的好坏不在物质充裕,而在内心富足”。他说生活的本质在于活出自我,做心灵的成功者,用真挚的心去感受这个活色生香的世界。

三.追梦声音,追求极致

学了四年阿拉伯语,最后的工作和阿语没有什么关系,为此他有没有后悔呢?杨晨坚决地摇了摇头,“人的一生不仅需要人来陪,也需要一些东西来陪的。我的大学四年有阿拉伯语来陪伴,我觉得很棒。它就像我的朋友,每天学一个新字母,就像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种感觉是无法替代的。”看来,网友给予的“阳光清晨”称号果然名不虚传,换一种视角看待生活,乐观的心态不经意间渗透到了采访的字里行间,仿佛整个采访屋都被暖暖的阳光覆盖。

在广播这条路上,杨晨说他很幸运,因为他的家庭支持他,任他去追梦。朋友们有的起初不理解他,但到后来逐渐听他的节目,渐渐被他的节目和作品感动,最后理解了他的选择,这极大部分和杨晨朴实真挚的作品风格有关。比如片花《北方的冬》里面说“看见华灯初上的万家灯火,觉得自己是个孤独的人”,“也许你不曾远离温暖,不曾逃离家门,而有一刻,熟悉幻化为陌生,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以及“我记得有次节目,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冬天,我感冒了,发着高烧。但我想还是应该出去活动活动。结果那天我第一次看见了冬天的菊花,那怒放的白菊花让我突然有了无限的感动。于是我在那天的节目里说,原来我读了那么多年书,竟然不知道冬天的菊花这么美。大概这就是那些你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吧。也许你怕别人说你酸,也许你觉得这一点小感动不值得说,所以你想说但不敢说,但是我愿意说。我愿意把平日让我感动的一点一滴说出来,其实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倾听和分享我的节目。”他的作品里时不时透露出的这种对生活诗意的切实感受与表达,与对那些美好与感动的分享让人们真真切切地陶醉其中,这同时也是他感性一面的体现吧。

四.载梦归来,情寄北外

杨晨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梦”,从爱上广播到工作后毅然选择将广播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一直在追梦。

这个梦,从最开始只是想单纯地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享受表达与分享的快乐,再到目前的“杨晨说话”节目的推出,他都一直在坚持着。他不再满足于只是待在狭小的广播间,于是推出了独一无二的表演形式:独角说话。凭着一张嘴,摄人心魂的声音,一个话筒,再加上相契合的舞台背景,便可以把观众带到他的世界。“情爱长安”便是最好的例证。它作为中国首个独角说话形式的剧目登上了中国保利大剧院,赢得了观众们的赞赏,观众们称这是“意料之外的创意,润物无声的音乐,不着痕迹的合成,直指人心的声音”。在这台演出中,虽然杨晨也是用语言与观众交流,但却不是朗读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诗文作品,观众听到的不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朗诵和朗读,而是娓娓道来的倾诉,伴随着木吉他、小提琴和冬不拉等乐器的伴奏,杨晨把自己人生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告诉观众,与观众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杨晨说:“在声音中,有一种表达应该是与播音腔、朗诵腔不同的,不拿着端着,而是与人做平等的交流。现在在电台中,这样的节目已经没有平台了,而我觉得我要扛起这杆大旗。我不是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的,在学校期间我就在广播站做主持人,因此没有通常人们听到的播音腔,我的广播理念是让声音达到响度与自然度并存,这不仅是音色上,还有很细微的声音把握。”

去年五月,杨晨回到母校作了“情爱长安”的北外专场,赢得了学弟学妹们的阵阵掌声。2014年5月,杨晨还将再回到北外重演“情爱长安”,与同学们分享他对声音传递的痴迷,对艺术的感受。就在不久之前,他去了一趟成都,到电子科技大学,作了“情爱长安”的演出。他用真挚深情的声音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同学们听后纷纷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恐怕就是对杨晨最好的肯定与回馈。说到这,他强调了“基础”两个字,这种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他对基础的极致追求,不断的磨练,不断的摸索让他有足够的自信说:“只要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能让大家安安静静地专心听我说话。”话语间透着十足的勇气与信心。他不断思考着怎样将说的艺术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他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输出者,更是将生活的点滴感悟,纷繁世界的诗意带给大家的分享者。他永远充满自信与激情,这种激情不仅仅是他不断创新改进的动力,更是他跟随心灵的声音追求心之所欲的基础。

最后,当问及想对北外的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的时候,他有些激动地说:“我爱你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依然是那充满灵性的温暖声音。

此时,窗外正午的阳光早已肆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