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与时俱进的媒体人 ——访黄翔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09-01 】

人物简介:

黄翔,198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后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并获法学硕士学位,法国雷恩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毕业后在《中国日报》工作,曾任《财富》杂志中文版执行总编辑,1995年创建东方达标出版咨询公司。2008年至今,任IDG(中国)出版业务常务副总裁,兼任计世传媒集团总编辑。

初次见到黄翔校友,是在计世传媒集团楼下。一见面,黄翔便热情地与我们握手。他身穿白色衬衫,黑色马夹,深色牛仔裤。他的右手上系着一只黑色的细环,询问后才知道,这是世界上目前最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之一Jawbone的Up智能腕带,只需系在手上,便能感知自己的身体状况、睡眠深浅,甚至可以计算所走过的步伐。采访还未开始,我们便深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的黄翔言谈举止间所透漏出的时尚气息。

北外青春回忆

黄翔的母亲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所大学先后教过俄语、英语和拉丁文。黄翔从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便打下了一些英文基础。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北大的西语系、北外的英语系和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最终英文专业成绩以0.5分与北大擦肩而过,就这样,黄翔与北外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他说,当年能考上北外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差不多是百里挑一,所以大家经常都把校徽别在衣服的胸口处,来表现作为一个北外人的荣誉感。

大学四载,浓浓的师生情谊仍令黄翔记忆犹新。那时的师生关系特别亲近。他上大学时非常喜欢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和体育老师相处甚好,独自在北京上学没有什么亲戚,一到周末他就跑到体育老师家做客,有时甚至在老师家过夜。大学毕业以后,他仍然常常回去看望曾经的体育老师。有的年轻老师还经常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听音乐、看录像,这些音乐和录像对当时的黄翔来说新鲜有趣,在媒体并不发达的时代里,它们为黄翔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不知不觉中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对媒体的兴趣。而令黄翔印象最深的是他曾经的班主任--宋老师,瘦小的个头,戴着一副眼镜,只比他大了几岁,那时宋老师常对他说:北外不错,但不是样样都好,我们都应该到北大听听课。于是宋老师和他常常两人一起骑着单车,去北大旁听当时最火的美学课。

大学四载,令黄翔校友感受很深的还有北外浓浓的学习氛围,大学期间他读了很多的书。那时和来自外国语学校的同学相比,他的口语并不出色,因此他便更加刻苦用功。虽然大学一二年级时一直保持精读成绩全系第一,“但在听说方面不如很多同学”。他认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学期间通过努力学习掌握的高水平英语也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课余时间,黄翔还经常为北外的一些杂志写文章,阅读英语报刊等,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对媒体的浓厚兴趣。

临近大学毕业,他没想清楚做什么,只是觉得对新闻有兴趣,就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闻研究所,攻读英语新闻专业,算是补新闻的课。1988年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英文《中国日报》的记者,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

职业七年之痒

1988年到1995年,黄翔一直在中国日报社工作,但在报社内部换了不少部门,也尝试了不同性质的工作。黄翔说,他当了记者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完全适合这份工作。他喜欢的不是采访,而是编辑和翻译工作。所以,在中国日报的7年里,他做过采访、编辑、也在报社的公关公司和咨询公司里做过。他对自己这段时间的评价是“没有什么成绩,但自己并没有放松学习。”

1995年,他辞职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图书公司——东方达标出版咨询公司,专门引进西方优秀的社科和少儿图书。这家公司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民营出版公司,每年出书近200种,相当于当时国内一家中型的出版社的规模,并连续获得年度“中国十大好书”称号。

但很快他又发现了问题:自己并不适合做生意。黄翔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选书、编辑,把重要的商业经营环节都委托给别人。一本图书要想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产品好只是一方面,还要推广、发行、和盗版做斗争,而这些都是他不喜欢做的事。

2001年,黄翔和合伙人关闭了公司,把钱还给了投资人,应聘来到了世界知名的商业期刊——美国《财富》(中文版)杂志,打算安心在这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在此期间,黄翔在工作之余,还自费读了管理学的在职博士。

这是一段他很享受的时光。他说自己是38岁才找到了最想做的事。在他任《财富》(中文版)杂志执行总编辑的7年期间,杂志的发行量从8万册增长到18万册,出版频次也从每年11期扩展到19期,其广告收入也是国内最多的杂志之一。

七年之后,黄翔又一次转身,加盟了美国IDG公司,负责中国市场的出版业务。IDG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媒体公司,也是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外资杂志出版社,投资了包括《计算机世界》和《时尚》在内的几十家消费类和专业类刊物。是什么促使黄翔放弃《财富》执行总编辑的职位?答案是互联网。

当时,黄翔认识到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媒体业的冲击。他想加入一个“和互联网贴得最近的国际出版公司”。因此,以IDG在中国媒体业的地位,当然是不二之选。

黄翔现在的生活很忙碌,也很快乐,压力大,但动力更足。新媒体谁也不懂,经验的价值很小,因此学习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IDG是一个了不起的公司,它不断鼓励你去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已经年逾50的黄翔,现在总是和年轻人混在一起交流数字媒体这些前卫时尚的东西。

在不同身份的转变之中,黄翔有这样几点感悟:一是大学毕业时大学生们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事,人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很少有人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所以需要先到社会上去实践,才能了解自己适合的领域。二是很多事只有去做了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以及是否擅长,而擅长的事才能做的更好。三是一个人的经验与关系并不重要,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你才能不断超越其他的人,超越自己。四是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

黄翔每天绝大多数时间几乎都在工作,对他而言,他喜欢这份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和生活基本融为一体”。他很同意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即只要在某个方面花费了一万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成为这一行的专家。

在工作中,黄翔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信息过载,每天要应对来自电脑、微博、微信上的海量信息,这让他很无奈,有时甚至会产生“生理上的厌恶感”。所以,他选择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时间,比如控制下载手机软件的数量,这样每天的碎片化时间就不会完全花在浏览手机软件的信息上,另外把上微信的时间严格控制在早晚各半小时,同时平时会多看看书等。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关于纸媒和新媒体的发展黄翔有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是,媒体人不要纠缠纸媒到底有没有前途这样的问题,而应该琢磨怎么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就做什么内容;消费者需要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样的平台接受信息,你就去尽力满足它们,没必要死守一种媒体不放。“纸媒是否会死亡不重要,反正新闻又不会死。”

当然,黄翔是喜爱纸媒的人,对纸质的图书和杂志有很深的感情。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往往不会替代旧媒体,但旧媒体肯定会因此演变,会演变的更好,更纯粹。纸媒也是一样。

回顾大半生走过的职业生涯,无数个七年之间,黄翔从一个跳板转向一个个更高的跳板,从传统纸媒转向新媒体,他始终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努力走在时代前沿。

子女“勇敢去做”

谈到自己的爱好,黄翔说一是打桥牌,二是读书,近几年也开始旅游。长期的媒体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但过去并不喜欢旅游,甚至“去了几十次青岛也不知道崂山在哪”。但近几年他对旅游产生了兴趣,目前已经去几十个国家,“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达到100个国家”。不过,黄翔旅游也不忘工作。他居然说:“在路途上思考工作很有成效,比在办公室效率高。”

谈起自己的家庭,黄翔校友十分自豪的便是和女儿的关系。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鼓励她去做各种尝试:芭蕾、游泳、音乐等,但“绝不强迫”。女儿上初中时,一度想要退学创建乐队,黄翔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只是告诉女儿“要慎重选择”。高二时,有一天,女儿突然跑过来对黄翔说:“我要去国外读书。”那时她的英语成绩很糟糕,但黄翔鼓励她背水一战,退学报了英语培训班。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她的英语突飞猛进,被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的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录取。女儿毕业,去了一家西餐厅当经理,但她很快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是管理,于是黄翔便鼓励她去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生。正如他自己的经历一样,在女儿的成长中,父亲教会她最多的就是“勇敢去做”。


尾声 寄语学子

采访的最后,黄翔给了北外学子这样几个建议:一、年轻人要突破世俗的观念,不要变得太实际,限制了自己的潜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大胆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有些事,过了年龄就下不了决心了”。二、大学时代要广交朋友,认识更多的人。“不要总和强关系整天混”,能让你获得最大收获的往往都是那些和你认识,但交往不密切的人。三、数字媒体的潜力无限,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产品都呈现媒体属性,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比如Google Glass和Jawbone。他也由衷希望大家来从事媒体这一行,为媒体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