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张维秋,1941年生,河北蠡县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阿语系。历任中国驻突尼斯使馆政务参赞(1991—1993),中国驻苏丹大使(1996—1998年),中国驻伊拉克大使(1998—2003年)。
初次见到张大使,他目光矍铄,身子骨也特硬朗,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有力的握手和他热情的迎接。那一刻,非常振奋,也很欣喜。
刻苦读书,尽管饿肚子
张维秋大使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小农村里,自小家中贫寒,靠国家助学金才上了中学和大学。他在1960年首先在外交学院学习,后于1962年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继续学习阿拉伯语。那时候,国家经济困难,每个人的粮食和蔬菜都是定量的。回忆起那段艰苦日子,他说“打从上中学起就没有吃饱过”。张大使还清楚记得,他在上中学时,每月只领37斤粮,而且没有菜,都是干啃窝窝头和拿点咸菜下饭。上大学时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月只能领到32斤粮,同学们普遍吃不饱,饿肚子,不少人甚至浮肿。尽管生活困难,张维秋和同学们情绪却非常饱满,上进心很强。他们以红军长征时忍饥挨饿、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自己;他们牢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名言: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张大使说,这些话曾经是他们年轻时候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大家心中很清楚,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就要充分利用大学时期,刻苦努力,不怕艰难困苦,学到应掌握的知识和本领。
张大使年轻时,提倡的是服从国家分配。例如,张维秋大使学习阿拉伯语,是学院规定的。后来到外交部工作,是国家分配的,自己没有什么选择权和决定权。他们那时也是有梦想和追求的,但为了响应国家的分配,就需要在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梦想以便与国家分配相适应。有梦想和追求,就有孜孜不倦前进的动力。张大使回忆说,小时候就梦想上大学,等进了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就梦想将来能够为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在那段还“吃不饱肚子”的大学求学年代里,依旧能以梦为马,心怀梦想。当时,国家对教育部门很重视,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并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教育部出台政策,给大学生的伙食做出了新安排,学校饭菜的质量和分量逐渐得到改善,但依然要在严格的控制范围以内,所以,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吃饱肚子”。真正吃饱肚子则是到了工作之后。他还回忆起,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主楼的南北各有一间大教室,每到上晚自习的时候,都会去那里高声朗读,练习口语。有时,在早晨的时候,还会在大操场“喊几嗓子”。因为学习阿语,必须念出来,喊出来,发音才会越来越好,口语也才会越来越流利。这种乐观吃苦的精神真是当代青年所暂缺的。
这一段“饿肚子”的经历,让张大使养成了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好作风、好品质。他提前毕业被外交部选派到国外进修,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学习成绩特别优异,领导准备重点培养。他提到,“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我就是学习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刻苦努力得到了回报。
生活的艰苦往往更能激起一个人的斗志与对生活的热爱。张大使是一个非常热爱运动的人,每天早晨做完操,碰到天气好他都会继续跑两圈;下午读书累了,就去操场练习爬杆、爬绳;晚上吃完饭再去教室自习。这样的生活是很充实的,他后来回忆道。谈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说当时学校的5号楼前面有一个小的人工湖,冬天结上冰后,就成一溜冰场了。每到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他会跟同学一起花2毛钱租借一双溜冰鞋,去学溜冰。
苦中作乐,不忘学习,更不会忘记辛勤教育他的老师们。当时不管是年轻的老师,还是年长的老师,都是相当认真负责的。每个晚自习,都会去教室进行辅导。老师们都是勤勤恳恳,学生都是勤奋学习,学校整体的学习气氛特别融洽。这一点,他记忆尤为深刻。
希望伊拉克人民能好起来
1964年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后,张维秋大使穿梭于外交部与阿尔及利亚、苏丹、巴林、突尼斯、埃及以及伊拉克等国之中。在这一段40年的外交生涯中,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他最想谈也是不得不谈的一个故事,就是关于伊拉克了。
张大使曾两次派驻到伊拉克,历时10年,其中第二次是出任驻伊拉克大使。他曾在其著作《我在伊拉克当大使》中,称“伊拉克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认为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因为既有丰富的石油、又有来自两河流域大量的淡水,并且还有那承载着巴比伦文明的深厚历史沉淀。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壤,也孕育了勤劳勇敢的伊拉克人民。
不过这美好的一切,最终毁在了萨达姆手中。张维秋大使指出,萨达姆无节制的权力欲望和错误地估计形势,是导致爆发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内因,最终害得伊拉克民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与此前的“富裕、有着汽车别墅和实行免费医疗教育”情况相比,如今真是“岂一个乱字了得”?自萨达姆上台起,依靠“军警特”高压,对内实施恐怖统治。同时对阿拉伯世界古代英雄的极度崇拜,让萨达姆萌生了建立起以伊拉克为核心的阿拉伯大帝国的梦想,并妄图通过武力统一伊拉克世界。为达目的,萨达姆不惜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搞“个人崇拜”。上台第二年,萨达姆便与伊朗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造成国内士兵及平民的大量死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战争中丧生;经济损失极为严重,不仅将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而且背上了上千亿美元的外债;伊拉克民众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日子一天比一天苦起来。
谈及此处,张大使深深地叹息了一声。他继续说道,在国际社会大力斡旋下,两伊战争好不容易停止下来,可是萨达姆不知悔改,汲取教训,而是头脑昏昏地攻占和吞并科威特,这招致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偷鸡不成蚀把米,在随后的海湾战争之中,伊拉克数百万的军队被美国为首的联军击得一败涂地。国内民众怨声载道,萨达姆不得不认输,接受附带很多政治条件及经济制裁的安理会决议。从1991年到2003年总共12年的经济制裁、军事制裁和外交制裁,虽然萨达姆维持住了政权,但伊拉克满目疮痍,民众生活可谓是雪上加霜。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萨达姆政权被推翻。战后,伊拉克的局势一直动荡不安,为世人所关注。在战争中,张大使也有不少伊拉克的好友丧生,这些都令他非常痛心。目前,伊拉克战后重建以及和解工作依旧是任重道远。谈及此处,他动情地说,作为伊拉克的老朋友,衷心希望伊拉克能够尽早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能有所好转。
“批评”美国的伊拉克政策
作为一个驻伊10年的资深外交官,张大使谈了他对伊拉克战后安排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他认为萨达姆最终的败亡,很大程度是其一系列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但同时又被美国所利用。就海湾战争后武器核查而言,萨达姆的对策也被美国和西方所利用。例如,伊拉克曾许诺销毁生化武器、生物武器以及核武器材料。但在销毁的过程中,萨达姆是“对抗性”地,能够不交就不交,能够少交就少交。受到的压力太大了,就被迫像挤牙膏似地一点点地交出。他曾信誓旦旦地再三表示,伊拉克没有生产过“生物武器”,其后却被他的两个叛逃女婿抖出,伊拉克生产了“生化武器”并藏匿在某养鸡场。萨达姆这才交出来。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无疑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让人很难再相信萨达姆的话,势必给了美国找茬的机会,也使伊拉克的朋友为难。2003年,美国正是借“伊拉克仍然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出兵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美国虽取得了对伊拉克的军事胜利,但是对于伊拉克国内重建与治理的努力就显得远远不够了,或者说是不合时宜了。对此,张大使语气沉重地说,“美国在战后立即把萨达姆政权中的逊尼派官员全部拉下马以及把萨达姆的军队和警察全部解散”等一系列做法,是相当“愚蠢”的。因为去建立一支军队和一个政府是不容易的,应该是去改造它们、利用它们。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就会失去那部分迫于萨达姆压力而求全的逊尼派官员的支持与合作;而且伊拉克军队一下子给全部解散,有些士兵没有工作了,生活没有着落,只好脱掉军装去当土匪,干些偷盗、抢劫的事来维持生存。再者,美军占领巴格达后,没有实行戒严,纵容暴徒开着汽车拿着枪去抢劫国家机关、社会设施、医院、学校和外国使馆等,并美其名曰“自由”,这实际上是无知,是自己给自己的战后重建工作添乱。
张大使还提到,“美国对伊拉克的托管”是错误的,伊拉克的事应该由伊拉克的老百姓自己来管理。正是由于美国进行托管,让伊拉克老百姓认为自己是被占领的,是被作为二等公民来对待的。因此,激起了很多伊拉克人对美国军事占领的武装反抗,也使得以基地组织为首的恐怖分子有机可乘。他补充道,后来,美国也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开始纠正。美国最后一批军队最终在2011年12月撤出伊拉克,却给伊拉克留下了这个“烂摊子”。
这些情况无异于恶化了伊拉克战后的局势。再者,美国扶持的什叶派掌权者排挤此前的逊尼派官员,造成了如今伊拉克国内教派之间以及政党之间的复杂状态。因此在伊拉克民族和解上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张大使表示,如果伊拉克的执政党不能超越党派利益,以全伊拉克人民的利益为重的话,伊拉克的混乱局势将依旧难以走出。伊拉克朋友与他聊天时,一致认为:“伊拉克民族目前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来扭转局势”。
还有后来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张大使作为驻伊拉克使馆最后一批撤离人员,“自己最后一个走”的这种奉献精神和情怀,值得钦佩。回国后,领导对张大使留守期间的工作以及安全撤离予以充分肯定,并给其记功表彰。但是,张大使心中常常想到的是,他并没有保护好我们的使馆,使之免遭损失,心中有愧。
张维秋大使在给未来青年外交官的寄语中,强调一定要按照 “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培育自己。他着重提出,外交人员必须忠诚,始终要把党、国家、人民和外交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使命是外交人员的神圣职责,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追求和奋斗目标。奉献则是外交人员的高尚追求,是为国为民甘于付出、勇于牺牲的精神境界。外交官不仅在国内工作,而且要到世界各地去。工作地点,以及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有的好,有的坏,有的是长期的战乱环境。要把去艰苦地区当做是对自己的考验,对自己的磨练。
其实,在艰苦地区工作,只要努力,更能够出成绩。有时候,为了祖国的事业,需要我们个人做出牺牲。作为外交官,要做好甘愿奉献的思想准备。至于外交业务,则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出色的外语和汉语水平,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等等。其中后一点,张大使说,这需要青年一代外交官们去培养起对形势分析的综合能力。即怎么样去伪存真,怎么样去多方面了解情况,真正看到事情的本质。这需要不断地刻苦学习、深入调研、缜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青年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知识面更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也有更强的创造力。张维秋大使衷心希望青年外交官既要保持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又应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相信青年一代外交官必定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文/李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