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洁,1985年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学习,后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电视台,国家二级导演。1997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主持人金话筒银奖,同时获得全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从2008年开始担任节目制片人,制作并主持了大型综艺节目“喜来坞”。该节目年度颁奖盛典被评为2009年全国春节特别节目优秀作品,并获同年“春燕杯”2008电视艺术最佳栏目奖。2009年开始担任“国粹生香—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的制片人、总导演和主持人,该节目获得第七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晚会类一等奖,孔洁也凭借此节目获得优秀主持人奖。2010-2014年继续担任《国粹生香》和周播戏曲栏目《欢天戏地》制片人、总导演和主持人,并再次夺得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晚会类一等奖,最佳撰稿和最佳灯光奖、创优一等奖、最佳节目创意单项奖等众多奖项。
2014年11月2日,北京大观园戏楼---孔洁戏曲节目的舞台所在地。一砖一瓦一梁一桌都散发着古典的精致气息,耳边是京剧老生荡气回肠的唱腔,还有胡琴伴奏的清凉悠扬,孔洁不时也跟着哼唱几句,直到笔者约着他在戏台一角坐下,访谈才拉开序幕。
起:青葱岁月,北外6年难忘怀
“对北外,我一直很向往。总觉得学英语就该去北外。”
高考后填报志愿,孔洁的第一志愿即为北外,然而却因部队提前招生而进入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本科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因而与北外失之交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想怎么着也要弥补上这个缺憾”,于是在任教期间一面当助教一面备考北外。军校的整体课程系统与北外招生考试科目出入很大,加之管理严格,作息时间被严格切分,他备考压力很大。然而,宝剑锋从磨砺出,奋斗两年,他如愿以偿。1985年,孔洁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并在北外完成了博士学业。
孔洁对北外的校园仍记忆犹新,他回忆道,“晨读园是北外最美的地方,有柳树,有绿草,更有散步与读书的男男女女,我也常去散步”。当时的北外食堂在如今的体育馆所在处,白天食堂里是熙熙攘攘赶着吃饭的同学,而周末晚上则是热情奔放的交谊舞练习。孔洁也经常去跳舞,他笑着调侃:“我也算很好的了,还经常去‘解救’那些没等到舞伴的‘落寞’的女同学”。谈及图书馆,孔洁回忆,虽然从前的图书馆仅有借书台和极其简陋的阅览室,没有其他电子装备,学生们自习大多在大教室,与现在优厚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当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依旧极高。
研究生期间,孔洁攻读英美文学,他对导师张中载教授印象深刻,“张老师是个瘦高的,特帅的老帅哥,老骑个自行车”,而当时孔洁的研究生论文也得到了张老师许多帮助和指点,他至今仍然记得当时对William Golding的作品反复咀嚼,论文选题也是通过他的小说看西方对人性恶的认识和表现。博士期间,孔洁随钱青教授研习19世纪英国小说。那段经历充满乐趣,他只有一个同学,上课的地点也常常就在老师家的客厅,氛围轻松自由。虽然那个时候在学生时代,生活拮据,但孔洁觉得“穷也有穷的浪漫,那时候没有什么豪华娱乐消费,但是夏夜里同学朋友一起喝个啤酒还是经常有的,也会三五成群骑着破自行车到处郊游,想起来,6年时光转瞬即逝。”
回忆北外时,孔洁的脸上经常浮现幸福的笑意。看得出来,如今,他仍珍惜着自己在大学时代收获的青春的能量。北外六年的青葱时光,有奋斗,有疯狂,孔洁追求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他的梦想也将开始萌芽和起航。
承:意气风发,双语主持得嘉名
“我不是北京人,所以我离开北外后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今晚睡哪里。那是内心最动荡最躁动的阶段,可人生就是这样。”
毕业后的孔洁对于人生并没一个非此不可的清晰规划。1991年,时逢北京第一次申奥,北京台直播报道意外地出现了错误,原因竟是语言上的问题,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电视台,双语劣势必须要弥补,于是北京台开始面向社会各界招纳优秀的双语人才。孔洁抓住了这一机会,通过笔试、口试、试镜,1993年1月,他最终成为北京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
“从业初期很辛苦”,他笑着回忆,“因为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最初,孔洁主持一档名为《发盛剧场》的纯外语节目,介绍外国经典黑白电影,每周末晚11点播出。因为是冷门时段,加上受众群体相对单一,收视率并不高,然而,他仍然兢兢业业,努力对得起每一位收看的观众。随后,他开始接档国际报道类新闻节目。因为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和连贯性,他常常下班后也得时刻关注时事新闻。他坦言,“播新闻,若只念的话,眼睛都是直的”,因此他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置身于新闻事件内部,力求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要报道的事件。
随后,他接到了更具有难度的双语访谈类节目《世界你好——周末面对面》。在那期间,孔洁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场“智慧的交锋”.而和这些高端人物对话,对孔洁来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和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交流,让他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节目前大量的前期阅读丰富着他的知识结构;节目中的问答调动了他全部的知识储备进行智慧的呼吸。也正是这一档节目让孔洁逐渐走向成熟。
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主持,孔洁回忆说,那是在2000年9月,在北京承办的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上。会议期间,30多位世界名城的领导者围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未来面临的挑战、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孔洁挑起大梁,担纲主持“国际双行线——世界大城市首脑访谈”节目。当时因为这是一次少见的重量级双语访谈节目,节目全体工作人员都十分紧张,镜头前的一点点差错都会在电视机上被放大,而镜头后的一点点疏漏都会影响镜头前的发挥。那时他也真正感受到了电视媒体工作者的艰辛,一场成功的访谈背后有无数份精雕细琢的台本,针对长短不同的空闲冷场时间都有全然不同的问题设置,而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得对此烂熟于心。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井井有条其实是努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结晶。但孔洁在登台前并不紧张,他还笑着调侃身边幕后的同行,“我要上台的都不紧张,你着急什么?”在北外学到的外语技能,加上幕后已做足的准备工作和同行们的敬业给了他充分的自信。这期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同行和社会各界几乎一致的如潮好评,他的主持事业也渐入佳境。
2003年,孔洁赴英国研习1年,他笑着说,那是自己人生中最美丽的时期。牛津整个城市就像一件艺术品,一街一巷都值得好好玩味。而他也多次拜访莎士比亚的家乡,身边萦绕着文化的典雅气息。留学期间,他也完成了一系列专业文章,其中包括:《创造性思维》、《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物访谈之随想》、《新闻节目中的采访》等等。此时,孔洁也真正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位合格的电视媒体工作者。
从学生到走向社会,从英语专业到主持职业,从不成熟的躁动到成名后的淡定,孔洁经历了人生的上升期。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体味了辛酸冷暖,然而他用意气风发的状态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的双语主持也在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追寻内心,国粹生香耐寻味
“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不着边际,那都是对的。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会发现从前的许多想法很幼稚,我在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梦想,也逐渐学会了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能干也喜欢干的一件或者几件事上,我想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干到完美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要坚持下去,必须有信念,就是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自己内心的认同。我很喜欢一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也像在守望自己的内心。”
孔洁在一次访谈里问李嘉诚,让你成功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呢?李嘉诚回答,害怕吃不饱饭。孔洁追问,你现在赚的钱肯定花不完,那你为什么现在依然这么努力呢?李嘉诚回答说,还是恐惧,我害怕对不起我的股民。这次访谈让他学习到很多东西,他也感悟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信念,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那才是获得人生丰硕收成的最佳途径。
留学归来后,孔洁从台里的国际部调往文艺部。2007年8月,刚调到文艺部的孔洁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开始筹备一个大型娱乐节目“喜来坞”,制作一档平民展示自己风采的节目变得顺理成章。真正走进社区,孔洁和团队被北京那些散落在各个社区的大妈大叔的生活激情感动了。从那时起,孔洁的主持往综艺类平民化方向发展。有别于以往的严肃的政治新闻报道,孔洁在节目中生活气息十足,他更是从主持人蜕变为制片人兼主持人。他觉得主持人不是能做一辈子的事,而导演、制片人却得到想象和创造的满足感,以及节目从无到有、从策划到实现的成就感。
孔洁也开始制作并主持北京电视台《国粹生香》和《欢天戏地》节目,从此,孔洁与戏曲节目便结下不解之缘。从精致的舞台布景到演员的选拔,孔洁全程参与。他的戏曲节目不刻意迎合市场,但不排除新的表达方式,演员歌声婉转,眼波流转,水袖萦回,画面美不胜收。他乐在其中,一直坚持到现在。但他也坦言,能继续坚持也需要媒体人的担当,戏曲类节目相对寂寞,因为受众小,影响收视率,但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我代表台里出席了许多国际性场合,往往此时才会发现中国最拿得出手的是戏曲艺术,但是这门艺术现在没有了往日的巨大影响力,我希望做点什么,让大家在快节奏的社会也同样可以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
2012年中秋,孔洁被请去何云伟、李菁主持的《周末喜乐汇》当嘉宾,在其中的才艺展示环节上,他身着长衫,如评弹艺人般唱了段评弹——《宝玉夜探》。他唱得入神,听的人也沉醉。
戏曲仿佛已经融进了孔洁的生活和灵魂。对孔洁而言,戏曲是他的选择,放弃大舞台走向小众的无悔选择;戏曲是他肩上的责任,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戏曲,更是他内心的追寻——如果说双语主持时期的孔洁追求的是人生的精彩,那此刻戏曲舞台上的孔洁享受着人生的精致。
合:且行且吟,乐为职场散谈人
“我没有什么职业理想,只知道现在和我的团队一起,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孔洁如是说:“我有学外语的背景,也了解戏曲。对于我而言,外语是我的工具,我用它来更好地去弘扬传统文化。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某个领域里最好的,但是我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我希望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当下确实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主持人,但是外语好的主持人很少有研究过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深入的外语往往又不太好。我很庆幸自己正好处在这个两者兼顾的点上,这让我有能力去做一些事。”
谈及对自己的定位,孔洁表示,自己的确起到了枢纽的作用,而这个定位也是建立在他对自己客观的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对自己能进行客观的评价了,就代表着你真正走向成熟了。成熟就是基于你对自己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去做一些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当然,跨文化交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但也正是这种差异才促使我们愿意去了解其他文化。我不奢求自己是当下最红的主持人,但我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个有文化品位的主持人。我希望每一个人在看到我出现时,脑海里都会立即产生一个联想:他做的节目一定是个有文化含量的节目,值得一看。”
孔洁平常很少庆祝生日,他总认为生日是属于小孩和老人的,也总说等到80岁之后再过生日。今年生日,正逢录完节目,导演示意他说请看大屏幕,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屏幕上放映了一段又一段对他的生日祝福,上到80多岁的老艺术家下到3岁童孩,大多是他戏曲界的好友,甚至有些京剧艺术家在圣彼得堡演出,也临时赶制视频发了过来。他突然有一种感觉:平常他自己也不清楚,也不会去谈论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自己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到了,也得到了认可,他很欣慰。他践行了他的主持感言:“希望我不仅走进您的家里,也能走进您的心里!”
“职场散淡人”是孔洁的微博名,与其说孔洁是个主持人,不如说他是且吟且行的艺术家。用心做节目,展现值得品味和咀嚼的唯美艺术——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孔洁的戏曲节目才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
起,在北外,学生孔洁放飞青春和无数未来的可能性;承,在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孔洁用双语特色赢得了事业的高潮;转,在戏曲中,制片人孔洁追寻到电视节目的价值;合,是如今的孔洁内心满足与他人认可的共鸣乐章。说来,人生如戏,有低谷有高潮,有得志有失意。变化的是岗位是年纪,不变的是追求是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