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查培新,男,汉族,1946年4月生于江苏省,北京外国语大学1964级英语系本科生; 历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驻加拿大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司长、司长;驻加拿大大使;1998至2002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7月至2007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地灵人杰好读书,机缘巧合入北外
查培新出生于江苏无锡宜兴。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不仅有秀美的南国风景,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文化胜地。从千百年前的顾恺之、徐霞客,到近当代的徐悲鸿、钱钟书,无锡丰厚的人文底蕴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里,查培新自然也深受影响。他虽然并未从小就怀揣外交官的梦想,但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想法一直占据着他理想的一角。正因为如此,他上学期间一直成绩优异。
学生时代的查培新,作为一名理科生,成绩十分优异。但是准备考大学时,查培新所在的高中得到了一个南京外国语学院的保送名额,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这个机会,也因此转而学习文科。虽然有保送生的资格,查培新仍然需要参加高考,然后填报志愿。当时填报志愿时,将学校分为两类,所以需要填两张表。南京外国语和北京外国语分属两类学校,所以查培新在第一张表上填了当时素有外语最高学府之称的北外,在第二张表上则填了南外。由于高考成绩优异,他顺利成章地被北外录取,也就没有再去南外。
1964年,查培新进入北外的英语系学习。那时北外的英语系,“师资力量雄厚,梯度设置合理”。老一辈里有许国璋、王佐良、李秉汉等,中间辈里有丁往道、梅仁毅等,年轻一辈里则有刘润清、钱青等。当时,关于培养人才的方向,系里还有过激烈的辩论,颇有百家争鸣之风。王佐良主张文学路子,即通过大量阅读英语文学名著,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李秉汉则主张文史并重,希望学生们能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这两种教育理念各有侧重,前者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而后者更重视语言学习者日后作为外交官的素质培养。因为北外一直有“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之称,查培新自然就有了这方面的打算,所以他自己是文史兼修、两不偏废。
那时的北外,不仅学术氛围浓厚,还很重视体育素质的锻炼。早上,起床铃一响,同学们便要立马集合去锻炼身体;下午,还要沿街跑步,折返于学校和紫竹院之间。除此之外,查培新还要进行民兵训练,练习打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候的体育锻炼很“正规”。当然,在学校的体育集训外,查培新也有自己的爱好:打球、游泳。一直到现在,他都保持着游泳的习惯。因为正如他所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强健的体魄。
1966年,由于文革,查培新在北外学习两年后就不得不中断正常的学习。1970年则又下放到了湖北沙洋干校。直到1971年,他才重新返回北京继续学业。从入学到毕业,前后的时间加起来,查培新在北外呆了整整八年。
二、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命运
1972,查培新比其他同学提前一年从北外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他应外交部之需被派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前往纽约工作。1973年,查培新又被派往中国驻美国联络处工作,开始奋战在中美外交的最前线,直到1978年。
谈及当时的联络处,查培新坦言其规格甚至超过了大使馆。一般的大使馆只设置一名大使,而联络处却有黄镇、韩叙两位大使。我国对中美关系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美国方面的态度也很积极。在黄镇主任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就在白宫接见了黄镇大使。所有这一切,都向世界昭示,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同于往昔,正在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联络处,则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的过渡期。“联络处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髙度结合的产物”,查培新高度凝练地解释了它存在的原因和意义。
在联络处的五年时间里,查培新先在办公室从事礼宾工作,后来又转到文化处。联络处的文化处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处。事实上,除了两国政府的官方联系,当时所有的业务都归文化处主管,所以工作十分繁忙。当时,中美交流的门户初次打开,国内派出的访美团体,文化处都要派人陪同。查培新就陪同过周培源团长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等。
在文化处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是,查培新的国家自豪感时常因着民族文化的传播油然而生。1971年7月24日,周总理批准郭沫若《关于到国外举办“中国出土文物展览”的报告》。随后,国务院开始筹备文物展出计划,从全国选择建国以来出土的文物精粹赴国外展出。1974年12月,“出土文物展览”转至美国。在展出的近三个月时间里,从华盛顿,到堪萨斯城,再到旧金山市,包括马踏飞燕在内的出土文物受到美国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非常轰动。谈及那次展出的盛况,查培新掩饰不住他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之情。
1978年,美国方面最终同意了“断交”“废约”“撤军”三项原则性条件,中美建交的前期谈判工作成功告终。查培新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祖国,然后开始在外交部本部任职。其间他从科员升任美国处副处长,再到1986年升任美大司(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关于本部与驻外工作,查培新说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驻外时主要是听从外交部的指示,而在本部工作时,更多的是自己做调查分析的工作,然后提交解决方案给高层。当然,二者的本质并无不同,都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
1990年,查培新作为公使衔参赞前往加拿大。当时,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不明就里的西方各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如此,查培新带着破冰的使命到了加拿大,以期打破制裁。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93年,中加关系终于恢复正常,查培新也回国述职。用他朴实而幽默的话来说,这段时期的经历就是“冷板凳坐到热”。
2002年,查培新被胡锦涛主席任命为驻英大使。在此之前,中英两国已经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查培新在任时,推动双方的关系再次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别小看这两字之差。全面伙伴关系表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正式联系,虽然涵盖广,但是局限在双边范围中。而战略伙伴关系的牵涉面之广,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围,会涉及多边利益和争斗。英国作为英联邦的主导国和欧盟的重要成员,其影响之广不容置辩。与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表示我国与英国的关系更近了一层,也意味着我国与英联邦国家和欧盟的联系加深了一步。而这成就,无疑是对查培新出色外交工作的肯定。
除了丰富的驻外经历,查培新也有丰富的国内工作经历。1998年,他担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组建“中央外事办公室”,他转而担任中央外事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他又担任了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太平洋彼岸到英伦三岛,从部委到中央,从科员到主任,查培新的外事工作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当问及在这些不同的岗位中,他可否有最喜欢的工作时,查培新笑着说,“都喜欢”。笔者认为,这回答是源于他对外事工作的热爱。只有明白外事工作的意义并热爱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认真地履职,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积极奔走。
三、忘年一品外交人
诚然,查培新对于外交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切身的体会。他谨记周恩来总理的十六字外交守则“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遵守纪律”。
查培新认为,外交工作纷繁复杂,但离不开观察形势、执行政策。做好调查研究对外交至关重要。调研要做到情况准确可靠、分析合情合理、对策切实可行。第一,调查时,要善于观察,确保了解得全面深入。他自己就是个敏锐的观察者。“英国的阶层分化很明显。上层社会的人参加俱乐部,喝红酒,打高尔夫;下层社会的人则去酒吧,喝啤酒,踢足球。”在这段简短而巧妙的比较中,查培新的总结能力也可窥见一斑。第二,分析要透彻,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他举了英、美两国的时空观为例进行分析。美国人喜欢新事物,而英国人则比较喜欢传统的事物。这与它们的历史背景有关:美国是一个新国家,而英国则有着古老的传统。再者,美国的建筑、道路等都很宽大,而英国的则比较窄小。这则是源于两国不同的地理与人口因素:美国地广人稀,而英国24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却生活着6000多万的人口。第三,决策要切实可行。
除了这些外事工作的经验,查培新对周总理的十六字守则也有深刻的体会。
站稳立场就是要有政治觉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外交官,还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贫”。那时候外交官的待遇不像现在那么好,但查培新只要想到自己是为着国家的利益而工作,便觉得满足和心安。“这不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的那样吗?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关于掌握政策和钻研业务,查培新觉得,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他自己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当年在外交部工作时,查培新接触了湖广铁路案,因此学到了有关的国际法原则。
最后谈到纪律作风,查培新切身的体会是,外事工作不仅时限性强,也必须严谨细致。他举了上海联合公报的例子。公报的双方声明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当年中美两国曾就“应”字的去留产生过争议。美方不愿加“应”字,以掩饰他们已经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事实;而我国则坚持保留“应”字,以便更客观地反应事实。最后,在我国的据理力争下,公报的最终版本上就有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声明。
查培新还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了后辈们意味深长的教诲。“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学无止境。”
回顾查培新的重要人生经历,每一次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他的外交工作也获益于黄华、陈楚、唐明照、黄镇、韩叙等很多人的帮助。他同时强调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大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其实学到的东西很有限。在往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 他自己至今都保持看书、读报、关注新闻的习惯,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值得所有后生晚辈去学习的。
四、既已选择,莫言后悔
做外交官,难免聚散无常,对家人心存遗憾。查培新最遗憾的事,就是父母离世时,因公事在身而没能回去看上一眼。“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总有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兼顾当然最好,但若不能,则要以国家为重。当众多的北外学子走上外交官的道路时,他们就必须准备随时做出牺牲。”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既已作出选择,就当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终生无悔。在面临其他选择时,也是如此。关键是,“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查培新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与时俱进,但不论何时何地,国家利益都占据着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即使已经从外交一线退休,他依然在为这个国家的外交事业继续奋斗。这不正如秋风飒飒,银杏叶子却在太阳下铺陈了满眼的金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