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校友。毕业后在商务部工作逾十年,曾任福莱(中国)国际传播咨询公司副总裁。
一个冬日的下午,笔者在Costa咖啡厅见到了如约前来的校友王雷。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王雷校友对北外的浓浓深情,也为他朝着自己人生目标一步步前行,永不止步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求学北外,感怀恩师
作为一名理科生,他本以为自己在高中毕业后会选择一个理科性较强的大学。但是凭借着优异的英语成绩,他获得了北外保送资格,随之开始了他在北外充实而美好的大学生活。他认为踏入北外是他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北外教育水平高,在外语教学方面久负盛名,在北外英语学院就读的四年中,他收获了很多。初来到外语人才济济的北外时,他也曾倍感压力,身边同学的优秀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激励着他不断进取。当谈及在北外学习过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时,他言语间流露出对恩师的不尽的感激。四年中,恩师们不仅仅教授给他英语知识,还有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世界的广博无垠。开阔眼界放眼国际十分必要,北外给他提供了这个平台;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更是获益匪浅。在大学生活中,王雷校友选择了加入学生社团,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他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到牛津大学读硕士,从事涉外事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北外正是王雷校友曾经播撒热情与汗水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收获了渊博的学识。
瞄准方向,一直向前
北外毕业后,他在商务部工作十余年,他主要负责欧洲方面的事务。在任副处长期间,他曾直接参与中国同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双边经贸磋商、谈判及高层互访活动。他对中欧在双边贸易投资政策制定方面,尤其是在可持续法制、发展、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作出了许多贡献。长时间从事涉外工作令他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和谐共融。他也开始定下自己的长远目标:促进多种文化的和谐共荣。多年以来他一直为之乐学笃行。后来他选择到牛津大学攻读环境变化与管理专业硕士,他认为,欧洲在这个专业是世界领先的,通过学习他能够接触当今世界上尖端的研究成果。欧洲留学的经历教会他多角度思考,对待事物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切勿独尊权威。“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如是说。王雷校友正是如此。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是空虚的是因为他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确定的人生方向。拥有目标不是说每天按照自己的行程表活动,而是设定一个清晰的方向,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行。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多样的人生启示。也许他的思想在一直改变着,但是在促进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这条人生之路上,他一直不断前行,并且坚信自己会一直走下去,走得更远。
经验良多,寄语学子
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如何平衡大学活动与学习的问题上更是措手不及。作为北外学子的优秀代表,王雷校友有他独到的见解。在如何对待学校社团活动等其他课外活动时,他说,要勇敢地尝试。费尔巴哈曾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别人的经验或许很重要,可是并不适用每一个人,只有通过尝试才能正确了解哪些适合自己,大学是一片很好的试验田,无所谓失败,给自己一些时间,勇敢地去试,只有经历之后才知道什么真正适合自己的。随着尝试的不断增加,人的思维也会不断提升。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思维方法,要学会勤思考。大学生学习要吸收各种知识,广泛涉猎,作为外语类院校学生,大力增强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开拓自己的视野。他给北外学子提出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注重培养纯外语思维。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只有真正的学会用外语思维思考的时候,才能达到高水平。第二,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其实四年的大学生活很短暂,可谓转瞬即逝。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北外学子们要且行且珍惜。王雷校友回想起当年参加的摄影社,与众多社友们一块儿到长城采访,那份热血和激情仍旧让他感动。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在大学四年中分秒必争,发光发热。第三,保持危机感,全面提升自我。许多学生认为“大学就是解放”,王雷校友认为这是大错特错,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同样是可悲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别人而学。现在勤奋学习便是在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赢得筹码,人必须自强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人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急迫感,有适当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学习没有捷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最后王雷校友祝福北外学子都能够学习芝麻开花节节高,心情堪比花儿好,身体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