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潘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研中心1996级校友。人民网总裁助理、副总编辑兼要闻部主任。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一首简单却铿锵有力的校歌是无数北外人心中一直回响的旋律。而现在,一位校友每天的工作与“人民”息息相关,他每天看到的是人民的故事,听到的是人民的声音,并在判断和整合后将之呈现给人民。他是潘健,现任人民网总裁助理、副总编辑兼要闻部主任。而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记者有幸采访到这位温文有礼、年富力强的校友。
北外时光:研究生繁忙程度不亚于本科
日研中心在北外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无人不知但对于在其中他具体的工作却不甚了解。其实,日研中心同样是致力于学习、研究外国语言、文化的科研机构,但主要包括硕士课程、博士课程、各专业研究室、图书资料部等部分。而潘健正是在1996年到1999年间在日研中心学习、生活,他的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代文学。那时的日研中心还不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气派的新楼,而是在西院,“我们没赶上”,潘健校友略带惋惜说道。“那时的北外就一直在修建,北外一直都在变化,越变越漂亮,是个很有生命力,朝气蓬勃的学校。”
回忆起在北外的时光,潘校友用了两个字来形容“幸福”,“当时我们的老师主要是日本的专家、学者,我们一方面学习专业,一方面还要学习公共课,学习英语,可以说那时的课程不见得少于本科生,而且我们还要准备论文,要去日本,所以整个研究生期间的学习都是很紧张的。”他回忆到,因为图书馆在西院,他们基本上一整天都在西院活动,有的同学拿一杯水,就在图书馆里呆一整天,连去东院食堂的时间也不舍得浪费,就在超市和小饭馆里草草解决,那时整个日研的学风非常严谨,每个人都很努力。
回忆起当时的日本专家、教授们,潘健校友在离校十三载后仍任是饱含崇敬之情,“他们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提及他的日本之行,他对日本人做事的细致程度也是十分惊叹,“当时日本学校给了我们一张回国流程单,上面的时间、地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全部清清楚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正是在学习日语、研究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潘健校友接触到了日本文化中严谨、务实、细致的一面,这对他的性格及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日研中心,作为中日双方共同创办的一所科研机构,也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网风云:我赶上了好时代
“我在1998年十二月二十五号来到了人民网。”潘校友对这个数字的清晰记忆让记者感到十分惊讶。那时,人民网人也是刚刚起步,正在筹办日语板块,十分需要日语人才,因缘际会之下,潘健就来到了人民网。他在人民网的开始,主要就是在从事与日语相关的人民网日语板块的创办工作,是一名日语编辑,后来随着人民网语种的增加成立了外文编辑部,潘校友就在该部任职。而在2005年到2006一年间,潘健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这样一个小县城里担任县委副书记。任职满一年后,他回到了人民网,此时北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奥运会,人民网顺势就成立了科教文体部,而潘健校友在科教文体部一干就是三年。而在2010年至今,他一直在要闻部任职,主要负责的就是时政报道和人民网首页这些工作。
一个学习外语出身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够在传媒界做出不错的成绩?对此问题,潘校友提到了三点:“勤奋”、“学习”和“善于总结”。进人民网之初,他不是传媒或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日语之外没有其他的特长,,但是他正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走出了自己的路。“我赶上了好的时代”,潘健校友不禁感慨,“那是互联网起步的时代,大家都不了解互联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当时和新闻专业的同事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这时候,就要看个人的勤奋程度和学习能力了。”如今,潘健校友坚持每天七点到办公室工作,时时刻刻关注着各种新闻动态,只怕是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工作了。与此同时,他也从未停止过学习,“传媒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社会上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我是因缘巧合坐到了这个位子,不学习就更不行了。”生活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他要去学习什么是互联网;如今微博大行其道,他又在研究微博,“为什么微薄的评论是140个字呢?”“云概念”“大数据”是什么?“外国媒体又在说些什么?”对于现在一些新的概念,潘健可谓信手拈来,“趁着现在年轻,脑子还清楚,能多学就多学。”潘校友笑着说道。他还提到了一点,就是“做个有心人”,新闻要靠悟性,要靠态度,现在传媒的发展太快了,日常的总结与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现,人民网的步伐也就是潘校友的步伐,人民网的某个开始也会是他的某个起点,十三年,他陪伴着人民网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的心里时刻都存在着感激之情,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在一个好时代,一个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踏入传媒行业,并且遇到了像人民网这样好的平台,可以不断去汲取各个行业精英的智慧、可以在强大的支持下去探索、去开拓一个新兴领域,而这样的经历对他来说可谓是一生受用。
网络媒体:这只是个开始
21世纪,可以说是网络的时代,而各家网络媒体在中国更是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人民网作为网络媒体中的一员,又是人民日报旗下的媒体网站,可以说是扮演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角色。相比与央视、新华网,人民日报与普通民众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而从很早开始,人民日报就意识到了网络发展会对人民日报这样的纸媒造成很大冲击,所以及早布局,终于于1997年创立了人民网。人民网从最早的只是简单地把人民日报的新闻复制到网上到如今每天跟更新上万条新闻,以七种外语语种、七种少数民族语言报道,乃至拥有各地的分支机构和九个海外分支机构,并且发展了手机电视、微博、舆情监测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可以说在网络时代,人民网绝对走在了前面。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绝对属于发达国家行列,不光是因为他能够影响巨大的人群数量,更是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当这种影响才刚刚开始。社交媒体出现后,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模式,而各种社交工具的更新换代更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而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互联网媒体所要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的。”
在这方面,人民网无疑是特殊的。一方面,人民网不同于普通的商业媒体,他必须要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在另一方面,他有又必须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得到网民的认同。人民网要包容各种声音也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所以,面对数万条信息,怎样取舍就成为了难题。“在这方面,我们是没有前辈的。这对所有的网络媒体管理者来说都是新的课题。人民网要做的就是实现一种平衡。”但是不可否认,媒体网络化、社交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现下许多网媒为迎合市场而不惜去夸大、扭曲事实,潘健认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的“无奈之举”,可以理解但绝不是长久之计,人民网有一句口号“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只有好的、真实的新闻、正确的价值理念才会回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事实证明,媒体盈利不在于发行量。“
2008年,对人民网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而当时身为科教文体部主任的潘健校友,更是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相比于其他的一些媒体,人民网在资源与资金上都有很大的劣势,那怎样才能做出别具一格、吸引人的体育报道呢?潘健校友回忆,那时他们将视点更多地放在了北京和中国为备战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对外国媒体开放的变化。而人民网的报道更多地是会宣扬奥林匹克精神,也包括社会对于体育上举国体制的讨论、及集全国之力办大事这样一种概念的说明和奥运会为世界带来了什么一系列的阐释。当时人民网仅有的一百多人全部出动,同时也实现了多语种的报道。而他和同事们在做策划时,重点放在使用国际化的语言,以体育为平台去宣传一些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这样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人民网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从现在来看,人民网将对奥运会的报道体现出了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大国姿态。
如今的人民网已成功上市,她的声音也被越来越多的具有“影响力”的人所关注,但在这个时代,我们只能说:这只是个开始。
寄语学子:语言的力量是长久的
“学习一门外语等于打开了另一扇窗,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世界,语言的力量是长久的,而你现在可能意识不到。”了解到学校开设了双学位后,潘健校友十分支持,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掌握其他的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而对于想要进入传媒行业的同学,潘健校友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新闻是需要有悟性的,需要一定的敏感性。这就需要广泛的阅读,但在阅读中又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而在这个时代,学习外语的同学如今在传媒行业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再次提及母校,潘校友又一次感慨“北外这个学校太重要了,希望她可以越来越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离开人民日报社,回头看去,正在修建的人民日报大厦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照映着人来人往、社会百态,这是影响中国的力量,而在这巨大的力量里,也有着一代北外人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