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国斌,资深外交官,前中国驻法国斯堡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国内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也曾在国外6个使领馆工作。197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曾留学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多边外交。在非洲常驻八年、法国常驻十一年。曾去过140多个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常有描写各国风土人情及外交故事的文字见诸报端。著有《礼赢天下》、《足迹》等著作。
见到张国斌,是在中国电建大厦一层的平价咖啡厅里。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是风尘仆仆地赶来,因为之后还要会见日本来客,所以他身穿西装,显得精神而利落。
这个出访过上百个国家,经历过国际上的纵横捭阖,并将大半生都奉献给中国外交事业的外交官,笑意盈盈地分享着他的故事,一点也没有架子。
“四块钱打天下”
张国斌出生在山西襄垣的一个农村家庭,14岁中学毕业进入山西省电子工业局下的一个工厂工作。
1973年张国斌17岁,当时国家外语人才稀缺,因此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山西省电子工业局也被分配了一个名额。在激烈的选拔中,张国斌经过推举、政审、考试等许多流程,终于如愿以偿,迈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门,并选择学习法语。
在前往北京的路上,年轻的张国斌怀揣着对未来的希冀,背着背包,带着两个碗一个脸盆,先从厂里坐汽车到了平遥,从平遥坐火车到了太原,最后再从太原坐火车来到北京,一路辗转花了两天的时间。他回忆说,当时有人见他站在车厢里还背着繁重的包裹,还问他怎么不托运。他回忆时笑称:“那时的他连什么是‘托运’都不知道。”
就这样,他来到了北京。那时张国斌兜里只有四元钱,“我是四元钱打天下。”他笑着说。
17岁的张国斌坐在接新生归校的车上,一路上,经过了天安门,见着了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心情激动。“当时我掐了一下大腿,觉得疼,我才知道,哦,这是真的。”
因为张国斌的法语是零基础,初至北外的他成绩往往倒数,再加上自己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视野和见识与城里孩子相比还是不同的,所以他时常会有自卑的感觉。可他勤勉努力,课前充分预习,课后秉烛夜读。据他回忆,他曾练小舌音练到嗓子出血,也曾为了学会使用打字机在周末将自己关在了教室,训练了近二十四个小时。
渐渐地,他找到了自信,也慢慢融入了班级集体并且在1977年以较为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
“从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份报纸开始的外交生涯”
1997年,张国斌进入外交部非洲司,当上一名科员。“刚开始是剪贴报纸,我的外交生涯就是从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份报纸开始的。”
能够进入外交部,张国斌感触很多:“这是北外带给我的人生的转变,如果没有北外,我不可能从一个懵懂无知,什么都不懂的人转变成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人,一个对历史,政治,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的人。”在他幼时的记忆里,知晓县城周围几十里地发生的事情的人便是很有学问了,而进入外交部,他要知晓的,是整个浩瀚的世界。
在非洲司工作半个多月后,他受命给领导人当翻译,生平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我拾级而上,走到台阶中央,又掐了下大腿,这是我人生第二次掐大腿。”说到这里,他爽朗地笑了,而后顿了顿,认真地说,“很骄傲!”
之后的外交生涯里,张国斌处于不停的职务调动中,曾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
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期间,张国斌主要负责各国领导人的接待,对接待时的一切细枝末节都要考虑周全,这一段工作经历丰富了他礼宾礼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让他形成了对礼仪的深刻理解。
随后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几年里,张国斌接待了无数的代表团,期间,他遇到过不少欠缺外交礼仪知识的人,这更加激发了他传播礼仪知识的愿望。于是,他总结了工作经历中习得的礼宾礼仪知识,将其推及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先后形成了《亮出最好的自己》、《外交官说礼仪》和《礼赢天下》等几本礼仪著作。“其实人走的每一步里面都有礼仪在指导着你,学生、干部、企业家其实都需要礼仪的培训。一些人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多东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二,不知其三’。礼仪无小事,所谓礼仪就是善于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和表现自己。”随后,怀着对母校深厚感情的张国斌,在母校周年庆典之际捐赠了600册《礼赢天下》,以便更好地为同学们普及礼仪知识,提升个人素质,06年《足迹》问世后也曾经为母校捐赠了100册。
张国斌笑说,这几本总结工作经验和见闻写成的书让自己“从一个绝对没想过做专家的人做了一个专家。”因此,张国斌还时常会回到母校进行讲座,帮助同学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世界,把握未来。
在马赛总领馆工作期间,张国斌负责摩纳哥的双边工作。当时摩纳哥王储应邀访华,想要提前了解一下关于中国的礼仪,于是邀请张国斌去为摩纳哥现在的国王,当时的王储阿尔贝二世讲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友好的交流与学习中,张国斌和阿尔贝二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08年张国斌受国王邀请前去摩纳哥,在拜见国王时,国王表示,中国好像没有介绍摩纳哥的书,于是张国斌萌生了写书介绍摩纳哥的想法。之后的一年里,在工作之余,他充分利用时间,写成了《皇家赌城》这本书。
今年张国斌61岁,已经退休。在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毅然选择奋斗在公共外交的前沿。目前,张国斌担任察哈尔学会秘书长一职。察哈尔学会是一个非官方的、民间的、独立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通过和对方民间组织的接触来赢得对方政府的信任,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在萨德入韩后,中国和韩国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官方联系,而察哈尔学会在此期间接待了很多韩国从民间到政届的代表团,也曾多次组织国内代表团赴韩国访问,同韩国各界进行接触,利用民间的形式做好公共外交,促进了和韩国各界组织的沟通与交流。
外交事务之外,张国斌还常常受邀讲课。“张老师特别忙,”他身旁的助理郎亚娇微笑着说,“去年一段时间课程安排得特别紧,在一次出差时期,张老师五天飞了六个城市。这边刚讲完,又去其他的企业、学校,和一些政府机构去讲课,没有时间休息,我们都很佩服他,也很心疼他。”
“老一辈外交家的情怀”
2002年,张国斌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担任参赞,是吴建民大使的助手。因为协调和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国际展览局的总部设立在法国巴黎,所以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就变成了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最前线。
“1993年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是失败的,失败的地点在摩纳哥;2002年申办2010年的世博会的终点,也是在摩纳哥。当时我们很担心,在同样一个国家,同样的饭店,是不是失败会再次降临。”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世界博览会开展150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过,外界对中国也存有许多的偏见和质疑。
为了能成功申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动员全馆一百五十多位工作人员,和上海、北京方面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投入争取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的工作中。
申博期间张国斌格外忙碌,不仅要接待专机和代表团,还要做申博陈述。2001与2002年的两年里,他经历了四次申博陈述,不遗余力地推动着中国的申博进程。关于他自己的申博故事,张国斌没有多谈,只说:“申博成功得益于当时的吴建民大使。”
接下来张国斌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距申博陈述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吴建民大使受邀回到上海,观看需要在申博陈述上播放的斥巨资拍摄的宣传片,当时宣传片已经获得上海市领导的批准,但吴建民大使看到后认为宣传片的内容和方式不太符合申博的需要,于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后来领导采纳了吴大使的建议,并利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按照吴建民的要求进行重拍,几番修改,宣传片终得以展出,“最终效果非常好”。
与吴建民大使相处久了,张国斌表示,自己受他的影响很深:“从做人到学识,到为国家做公共外交这些事情,他都给我树立了很大的榜样。”
张国斌回忆说:“我陪吴建民大使参加外事活动期间,经常会有一些外国朋友给吴大使赠送礼品,但每次回到使馆后,吴大使都会交代我上交。”
吴建民这种在工作上毫无私欲的品质给了张国斌很大的触动。后来,张国斌将写《礼赢天下》所得的钱捐给了红十字会,“写书不是为了挣钱,我最基本的动力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礼仪文化。至于出名,像我的话,(出名)也就这个样子了。”他笑着补充说,“当然也因为这顺便出了点小名。”随后,是他一阵爽朗的笑声。
他的助理郎亚娇说:“跟张老师接触深了,真的体会到老一辈外交家的情怀,感受特别深的,就是他们做很多事真的不图名,只想把事给做好,给更多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采访最后张国斌和记者谈起了他人生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掐大腿的经历:当时他第一次坐飞机出国,去往的是红海之滨的吉布提,那时的他心潮澎湃。等到飞机降落在卡拉奇加油时,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掐了下大腿,又感觉到了疼痛——“我出国了!”
这些场景于他而言,似乎更像是一场幻梦,但又在真实地上演着。
1973年张国斌在接受北京外国语学院老师面试的时候,将档案袋递给老师后,给老师念了几首自己从来没有发表过的诗。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在各种外交场合用他的声音为世界叙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感受中国外交家的精神气质。
“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成功不成功不管他,要看过程。人生路上机会很多,你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他这样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