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推动交流 构筑桥梁——访赵彬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9-01 】

人物简介:

赵彬,男,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德语专业,同年进入外交部。历任外交部西欧司一秘、副处长,中国驻德国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首席馆员等。2012年至2016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共和国大使。现任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理事、青岛中德交流与合作协会副会长。

北外回忆:严谨治学

1978年夏,赵彬挥别了此前四年在北京首都机场边防检查站服兵役的生活,进入了高考考场。

那是我国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参考人数高达610万,大学录取人数只有40.2万,录取率仅有7%。赵彬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彼时,中国和西德刚刚建交,不久后的1978年10月中德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汉莎航空公司也即将重新开通中国航线——德语专业前程似锦的画卷已缓缓展开。对于当时对国际政治很感兴趣的赵彬来说,眼前并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外交梦,在北外的经历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夯实专业,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赵彬所在班上的同学水平差距很大,既有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德语的同学,也有进入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德语字母的同学。赵彬此前并无德语基础,但在北外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很快缩小了差距、实现了赶超。“每天早上操场上都有很多人在朗读、背诵,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好”,赵彬对当时学习语言时大量的练习印象深刻。

如今的人们常常疑惑,现在的学生上了十几年英语课,仍然不敢开口,而三四十年前的学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什么依旧能锻炼出过硬的语言功底?赵彬在北外读书时,用的是油印教材,下周要上课的材料可能这周才刚刚编好,平时听说练习是跟着大磁带模仿。但学生们能将资源最大化利用,每天抓紧时间反复听反复背。“大家非常珍惜这种学习机会,平时很少待在宿舍,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学楼学习。大家严谨治学,很少有人谈恋爱,尤其是低年级打语言基础的时候。”

虽然以治学为重,但赵彬的北外生涯绝不是死读书。他组织协调能力突出,担任班级班长,文体生活也十分丰富,他记忆最深的是在运河里上游泳课,在操场踢足球,热爱运动的他还曾夺下长跑冠军。

概括北外四年读书的感受时,赵彬多次提到“北外精神”这个词。“它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朴素、精于学业、夯实专业知识、力图报效国家。”北外的书香氛围和纪律性,以及他在大学期间塑造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对赵彬影响深远,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外交工作的宝贵财富。

外交感悟:赤诚心怀

从1983年在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担任随员,到2016年从中国驻奥地利共和国大使的位置上退休,赵彬将三十余年的时光献给了中国的外交事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感悟。

赵彬还清晰记得最初驻卢森堡的经历。那时从卢森堡给国内寄信,一个月才能到达。从写信到收回信,周期整整两个月,思乡之情可想而知。“那时,收到家信和国内团组到来,是最欢乐的时刻。”

谈起外交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和素质,赵彬重点提到了要“忠于祖国和人民”。他说,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端正的态度。要怀着这份赤诚,不断提高自己的外交技巧,加深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聆听中央指示。不仅要对所在国的情况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必须对中国的国情时刻关注,这样才能做好外交工作。

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在学校就能全部完成的,它依赖于在工作中当一个有心人,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久久为功。以语言这项最基本的技能为例,赵彬说,在北外期间学习的是比较学院派的德语,等出国后工作,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就会发现德语国家中的德语种类很多,说话风格、方言口音等差别较大,需要去适应、理解。毕业绝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更广阔的学习的开始。这种坚持自我提升的动力,既来自于外交生涯带来的使命感,也源于心中对外交的热爱。

赵彬在外交生涯中重视文化交流。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赵彬力促中奥的摄影相关交流,通过办展等形式推动两国摄影界的互动。由于文化和组织等方面的差异,交流合作不可避免地有一定难度;但也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交流的源动力。他说,熊猫和京剧在中奥交流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也很欣喜地看到孔子学院在奥地利的蓬勃发展,还曾推荐奥地利部长级官员去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中奥的文艺交流形式愈发丰富,除了文艺演出,还有合作拍摄或者讲述中奥两国故事的电影《珍妮的微笑》、《爱的雪翼》等,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赵彬谈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时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要争取提高对世界形势有较高兴趣的人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而且要研究如何用外国人接受的方式讲中国的国情、大政方针等。如今退休的赵彬致力于外交部南南合作的咨询,担任青岛中德交流与合作协会副会长,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中发挥着力量。

展望未来:开阔视野

赵彬认为从事外交工作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这需要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地培养。赵彬在采访中既谈到二战以来奥地利在国际社会中的精准定位、近年来奥地利相对温和的民粹主义倾向,也谈及维也纳的咖啡、新年音乐会和动物园的大熊猫,上至国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走势,下及日常生活的文化细节——他用“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这句话来简单概括一个外交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终究离不开坚实的文化根基。回顾三十几年外交生涯,赵彬强调最多的是“对中国的了解”。1983年前往卢森堡时,被前辈首先问及的不是德语水平如何,而是“你的中文怎么样”,赵彬对此记忆犹新。在日后的工作中,他愈发深刻地感到,中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工具,绝不能为了学习外语语言文化而忽视了中文。

常年处在对外交流的第一线,赵彬能切实体会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变迁。“外媒对中国的报道数量逐渐增多,内容也愈发客观和正面。”赵彬说,“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要面对国际形势,要搞自身发展,该发声的时候要发声”。而谈到发展带来的变化时,赵彬以摄影的角度来阐释,“现在在欧洲很多国家取一个角度照一张照片,拍出来的景你既可以说是一百年前的,也可以说是二百年前的,因为很多古迹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样子,几乎分辨不出时间到底过了多久。而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就天翻地覆,同一个地点,二十年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就完全不同了。”

就像赵彬说的那样,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其过程不可能尽善尽美,产生的问题要逐一解决,但赵彬相信,对未来要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欧洲的崛起也不过一二百年间的事,而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更快,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