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诗书明志,情义系国——访前驻比利时大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关呈远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3-01 】

关呈远,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64级校友。曾任外交部西欧司司长、前中国驻比利时大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经社理事会常务理事。

追忆北外,“青春易老情难老”

“青春易老情难老,炽热夕阳胜旭阳”——关大使在诗作《返校》中如是说,虽然青春流逝,可是青春的记忆犹在,青春的母校犹在,所以热烈犹在,情感犹在。

关老回忆道,初来北外,感受到的是校园的美丽与温暖。校园的美是自然而优雅的:校园外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校园内绿树成荫。给关老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是英语学院,那时门前还有一片湖泊,大家都叫它“无名湖”。湖边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条随风起舞,甚是优雅。校园的美也来自学校的关怀。开学第一餐的第一道菜,他清楚地记得是芹菜炒肉末。他说当时就像过年一样高兴。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正逐步走上正轨,但综合国力尚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然而国家始终重视教育,学校始终关爱学生。这份情感令他感到温暖,也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容辜负。

关老还说,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他更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与情意。在良师的教诲中如沐春风,在益友的帮助下茁壮成长。“难忘良师教诲益,永铭诤友情谊坚”——这是他赠予比利时外教贝湖先生的祝寿口占,他说在师从贝湖老师期间,他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文化,一种大度的胸怀,和一份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真才实学,更是贝湖老师这位终身挚友。据他介绍,贝湖先生在回到欧洲后积极创办各类中国研究会,并在关老担任驻比利时大使期间给予了他人际上、舆论上的援助,可谓“诤友情谊坚”。他饱含深情地回忆道,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同学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他们大多又是出身贫寒的农民学子。大家都是卯足了一口气,要为祖国真真正正办实事,要让自己的父母、让无数人民真真正正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信念的鼓舞下,大家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共同学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关老就读于法语系,中法关系在他们大学五年学习生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4年中法建交,给法语系的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令他们看到了中法关系光明的前景,更看到了施展自己才华为祖国奉献的大好舞台。从此,同学们更加刻苦用功。即便是在前往湖北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期间,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同学们也没有放弃学业。令人羡慕的是,在北外,他更找到了值得他一生珍惜的亲密伴侣也是他的同班同学,两人相濡以沫感情甚笃,相携相伴走过人生风风雨雨。

北外对关老来说意味着怎样的人文情怀?无需提问,无需回答。答案就在他讲述自己北外青春的字里行间。北外意味着青春,意味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们印在书上,映在夫人眼里,深深地刻在美好的回忆里;北外意味着感恩,意味着精神激荡的岁月,它们映入脑海,触动心弦,永远的情谊历久弥新。北外意味着梦想,意味着壮志凌云的情怀,它们被写进诗里、装进心中,被关老带进毕生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外交事业中。

放眼世界,“一怀壮志一腔血”

“一怀壮志一腔血,万马千军若等闲。持节为民知任重,雄关漫道勇直前”,关大使在《外交生涯回忆》中如是说。1972年关老进入了外交部,从此步入新中国外交舞台。

他一腔热血,永怀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赤子之心。他说道,一位外交官最基本的素质便是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无论在身处何方,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立场不能变。他特别指出,当代大学生提倡思想自由固然没有错,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能变,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祖国和人民的信任。“凡是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谈及这句话,关老说每个北外人都会用生命去捍卫五星红旗。外交中利益错综复杂,这无关个人,但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会对国家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只有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可能处理好复杂矛盾,帮助国家解决外交难题。他还说,一个外交官的形象往往在无形之中体现出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外交官的言行举止能在不经意间传递中国文化。他的诗作、他的书法以及他的中国式的优雅的言谈举止被外国友人看在眼里,无形中给了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中接受中华灿烂古典文化的熏陶的一个机会。欧洲也是文明的家园。欧洲人曾有一段时间对神秘的东方文明抱有近乎崇拜的态度。因此,细节上的文化的交流无疑能够为政治对话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情怀深藏在他的心里,流露在他的诗里,铸成了他在外交舞台上驰骋的力量。

他壮志满怀,世界在他的眼里,广阔无垠。放眼世界成就了他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的目光植根于中国国家利益,着眼于中欧关系,囊括了整个世界。谈及当前的中欧关系,他指出,当前中欧之间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第一,双方都坚持多极化;第二,双方都反对单边主义;第三,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中国进口越来越成为欧洲经济的拉动力,中国持有欧洲债券更促进了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的复苏。然而,双方的摩擦矛盾也不可避免。第一,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冲击不容乐观;第二,欧盟在周边地区强权政治的倾向有所增加,有时不惜动用武力,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与中国态度发生分歧。但从总体来看,合作大于冲突,我们的外交态度应是协商的平和的。并采取综合判断,寻找双方更大更广阔的合作领域。在担任驻欧盟大使期间,他对将欧洲的研究心血汇成了一本《零距离解读欧盟(外交官的前沿报告)》。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欧洲的过去与现在,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可谓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锦。这本著作是他多年工作与研究的成果的结晶,对中欧关系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把握有借鉴意义。

放眼世界,心怀祖国。关老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流露出一份深沉的人文情怀,与风华正茂的北外青春中的中国梦一脉相承,不曾改变,不曾褪色。作为外交官的他时刻铭记着祖国的恩赐,坚定地维护着祖国的利益。

诗语人生,“漫吟月下学东坡”

“信笔花前习颜柳,漫吟月下学东坡。”书法与吟诗,是关老人生的华彩,是他身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朴素的人文情怀。

在拜访关老家时,我们看到家中处处可见诗书的影子。走进客厅,一幅《出使抒怀》的书法作品悬于电视机壁上方,它由关老亲笔所提,笔力遒劲又不失飘逸,一首“鞠躬当尽瘁,回首亦欣然。解甲归国日,一路凯歌还”道尽关老的中国情怀。他的书房同样珍藏着他的诗篇,《持节抒怀》一书便是他的诗集汇编。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的真性情,从广西到北戴河,从南粤到新疆,从中国到西欧,他的足迹踏遍大好河山,他的诗篇也写遍大好河山,写景抒怀明志,他的情怀在抑扬顿挫的诗句间肆意流淌;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的真感情,夫妻的相敬如宾,朋友的相互扶持,师生的相互理解——他用一颗真心换来一段段真情,珍贵而难得;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咏菊咏荷咏松雪,他笔抒他怀,正人君子便是他的自况。

在关老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外交官的风采与风骨,他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放眼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