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人生的道路总有不同的风景——访李玉生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2-01-01 】


简介:

李玉生,1997年至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2005年投身赢虎公关公司工作。2006年参加南都公益基金会筹备组,跟随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先生在基金会工作。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公共关系与传播部负责人。


北外毕业后,从新华社到公关公司再到现在就职的南都公益基金会,李玉生校友的职场经历可谓丰富。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选择,而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选择。因为,每一个选择的转弯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北外剪影

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的环境下,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的李玉生最终选择了北外应用英语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这个选择是种机缘巧合,但回顾当初的选择,李玉生觉得不悔当初。学校开设复合专业的前瞻性是他感触颇深的一点,也是应英区别于其他学院最具特色的一点,毕业后的他对此的感触更加深刻。回忆起那段青葱美好的大学时光,应英的团结与北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李玉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介绍,那时的应英在各种活动中都非常积极;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团结合作的体育竞赛中,应英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时处在建设发展中的应英没有太多的活动经费,院里的女生就提前打好热水冷好供比赛的同学使用,这种团结与凝聚力使应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几届足球比赛冠军。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师生齐心为应英的建设发展而共同奋斗也让李玉生今天回想起来有种创业般的感觉。谈到北外的学习环境,李玉生至今记忆犹新。北外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但与此同时,许多来自外语学校的同学的努力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自发的学习氛围让李玉生受益良多。除了学业的发展,作为当时院系文艺部部长的李玉生还在组织、筹办各种迎新晚会、文艺演出等文化生活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自我,收获了各方面的能力,这也为他将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谈到大学时光中做得还有所不足的方面,李玉生认为是一种基于逻辑,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步入社会后十分重要的能力,李玉生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大学期间更好的去训练、提高这些能力。

初入媒体

毕业后的李玉生顺利进入了新华社摄影部。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李玉生还是感觉受益匪浅的。谈到这段经历收获最大的方面,他认为视野的开阔以及大局观的形成对他当时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除了编辑方面的工作,李玉生还有很多记者方面的工作,能够得到外出采访报道的机会。这不仅让他切身地体会到了许多社会民生问题,更为将来视野的开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包括在他拍片子的过程中所培养出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无疑都是未来一笔宝贵的财富与经验。鉴于李玉生在工作中优秀的表现,部门里的领导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于2004年年底的时候将他送到韩国进行短期学习。在此之前,也只有一位同事获得了这种宝贵的机会。

选择自己的道路

2005年对于李玉生来说是事业的一次转折。在多数人看来新华社的工作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甚至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几乎没有人会放弃这样一个近似于“铁饭碗”般的工作,更何况是一位被寄予了更高期望值的人。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李玉生在2005年的时候放弃了这份工作投身到了一家公关公司。“虽然我热爱摄影,并且很感谢社里对我寄予的很高的期望,但是在这样一个半政府的机构里按部就班的工作,让我觉得生活好像可以看到尽头,我甚至可以看到十年后、二十年后自己垂垂老去的样子,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并且我想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做到一流水准的领域。”当被问及为什么放弃新华社的工作时,李玉生如是说。这段话也许对于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很大触动的。

李玉生之所以选择了公关公司,是因为这与他之前钟爱的媒体工作有所关联,并且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这份工作吸引他的原因所在。李玉生在公关公司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这里他学会了快速学习的能力,公关行业需要在短时间内服务很多不同的行业,这就急需这种具有快速学习能力的人。李玉生就曾服务过陶氏化学、DHL、中盛粮油等各行各业,这也练就了他快速学习的能力。也是在这里,他初次接触到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这对他日后的工作也多多少少有些影响。

这个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

2006年对于李玉生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另一次重大转折。当时,他所工作的公关公司的负责人吕朝先生与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发起人,同时也是希望工程创始人的徐永光先生正在进行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筹备工作。在接触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等观念后,李玉生发现自己对公益事业、公共事务的热爱,于是他跟随他们一起投身于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筹备组。经过近1年的筹备,2007511日,南都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李玉生正式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他所从事的依然是与自己热爱的媒体工作有很大关联的传播工作。

南都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在成立之初,运行的第一个项目是“新公民计划”。这是一个解决农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的项目。基金会投资建设了公益性的打工子弟学校——新公民学校,他们认为所有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都是城市的新公民,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基金会还支持其他公益组织进行公益活动,如:帮助其他公益组织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提供培训,对其中的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以及心理方面的讲座以及辅导等等。在2009年底、2010年初时,基金会做了战略调整,不仅局限于某个领域,而且注意全面培养各种社会公益组织,促进整个公益行业自身的发展,并启动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培养更多的领袖型公益人才。基金会会资助这些年轻的公益领袖(每年10万,连续3年)实施量身定制的个人成长计划,并送他们到国外考察开阔视野、拓展能力。同时为这些青年领袖提供一个与专家和伙伴间交流的平台,彼此相互支持。这是国内第一个专门支持青年领袖人才培养的公益项目,一经推出,广受好评。

在南都基金会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李玉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猛——其中一位银杏伙伴,唯一一位至今仍在512灾区坚守的外来志愿者。512地震之后一周他就来到了震区,并先后在本地开创了两个公益组织。此前,他就做了很多年的公益,他最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事和我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贡献一点微小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今年78月份时,李玉生对组织一线的公益实践者进行的访谈让他收获颇丰。无论是教育、科普、救灾还是环保,这些公益实践者们为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因此,他感觉到这个社会需要一些积极的公民去推动社会改变、进步。

经过这些年公益事业的工作,李玉生对公益事业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政府已经足够强大,现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公民自己组织起来去解决问题。这就要依靠公益组织和每个人的努力。公益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帮助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公益不是富豪的专属品,而是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公益的本质是一种回馈精神,与金钱和地位无关。正如南都基金会的另一位发起人周庆治先生所引用的比尔·盖茨的话“聚财需要能力,散财也同样需要能力”,每当李玉生想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可以为培养公益组织尽一份力,让社会更加有机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去解决时,那种欣慰感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