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照,1940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60年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学习。1965年毕业后分配至高等教育部外语教育司。1969年去安徽省凤阳县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1年调入外交部,曾任驻加拿大使馆政务参赞,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驻新西兰兼驻库克群岛大使。著有《新西兰》、《吴音柔媚醉天涯》、《枫雪桑梓情》。
历史误会
1960年,教育部在全国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了300人准备派往前苏联留学。陈大使是从无锡考去的5个人之一。这300人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留学苏联预备部,也就是“二部”。当时准备留苏的陈大使热情很高。谁料此时风云突变,中苏关系恶化。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让这些留苏预备生改学外语。然而在这300人当中大部分是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只有少部分人是学习经济与哲学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想过要读外语。按陈大使的话说:“来到北外读外语是一个误会。”尽管出乎意料,但是满腔爱国热情的陈大使和其他同学一样,听党的号召,便留在北外学习外文。
当被问及在北外印象最深刻的事时,陈大使提起了当年他所在的实验班,当年实验班有一位李秉汉教授。他创新教学模式,把传统的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自己去分析、去研究、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在当时的北外是绝无仅有的,系主任王佐良教授也认为这种方法效果不错。除了刻苦学习,陈大使在北外也参加了许多劳动,锻炼了他的意志品格。“那时候的人觉悟高,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样子”陈大使如是说。
谈及自己当年的语言学习,陈大使感慨良深。刚来到北外学习时,陈大使没有太大的兴趣。陈大使回忆,当时自己的语音不太好,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开始学得很吃力,后来慢慢学,情况便逐渐好转了。当年为了修正自己的口音,陈大使每天早起晨读,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他给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提了两条建议:一方面,要实在地去练,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另一方面要有理想,这是学习的动力,不能老是考虑自己。当时,党叫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这样的精神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很难理解了。陈大使语重心长地说:“语言一定要学好,至少到国外工作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能表达自己,这是起码的要求。”
外交风云
1965年8月,陈大使接到系里通知,得知自己分到高等教育部,并嘱马上去报到。但接下来迎接他的却并不是相应的工作,而是“四清”和接踵而来的“文革”。在这段时间里,陈大使没有机会开展工作,更没有机会接触外文,除了能听Radio Peking再也没有别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被下放到安徽省凤阳县教育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了两年,直到1971年外交部到干校来调人,陈大使被调入了外交部,才终于干了自己的老本行。
谈及外交生涯中印象深刻的经历, 陈大使回忆起在驻加拿大大使馆工作的经历,感慨良深。当时,正是中加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他们到加拿大外交部去办事,总是一脸严肃公事公办。1993年3月,加拿大古德曼律师事务所想邀请当时的国家副总理朱镕基,出席该所于当年5月中旬在多伦多举办的“古德曼贸易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加拿大方面发出的“破冰信号”。使馆建议国内接受这一民间邀请,国内很快同意。朱副总理访加获得成功,第二年,加拿大总理回访中国。中加关系恢复正常。
1999年9月13日,当时江泽民主席到新西兰参加APEC峰会,奥克兰旅馆很紧张,仅有两家五星级旅馆,一家作为APEC峰会主会场,不安排大型代表团入住。只有一家五星级旅馆了,而中国、美国和日本都要住五星级旅馆。杨洁篪副外长说:“不是五星级的我们不考虑。”任务艰巨,后来经过各种努力,动用了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陈大使找到了新西兰总理阐述了此事的重要性,最后中国代表团住进了这所五星级旅馆的15层,而日本代表团住在9层。现在讲起这段经历虽然简单,但当时陈大使费了相当大的周折。
陈大使说,在他的外交生涯中,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弱国无外交。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为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寄语母校
许多同学来到北外,心怀成为外交官的梦想。陈大使说:一心想着当大使不一定当得了大使,要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地干。采访最后,陈大使写下这样的话:“认真学习,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服务!”这句话,倾注着陈大使拳拳爱国爱校之心,也将激励着每一个北外学子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