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生,1937年生于江苏省宝应县。1958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转至“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印尼语。1961年进入外交部,先后担任过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驻印尼大使馆政务参赞、驻文莱大使等职务,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中国外交的最前线。1998年退休后,他并没有停止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现任“中国-文莱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东盟协会”理事,并撰写了数本个人专著及主编了《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和《新中国建交谈判实录》等多部外交体裁的著作。
刘新生大使于1956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当年学校前往他所就读的江苏省镇江中学定向招收一批语言方面的优秀学生。从小对外语的浓厚兴趣促使他选择了北外并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北外人。1956年至1958年,他在北外渡过了2年学习时光。1958年,外交部遵照周总理指示,在北大开设翻译班,着重培养一批以英语为基础,兼会亚非语的高级双语人才。刘大使就是在这一年,进入了北大的翻译乙班学习印尼语。通过多年的学习,他不仅具备了双语语言优势,更培养了国际战略眼光。1961年毕业后,他进入了外交部工作,此后一直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事业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在外交部工作多年,刘大使奋战在新中国外交第一线。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线的风风雨雨,一直为这份他所热爱的事业默默的耕耘着。当我们问到一名成功的外交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时,他告诉我们,做一名合格的外交官,要求很高,内容也很多,但是一定不能离开周总理的“十六字”方针,那就是“立场坚定,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这十六个字,是一名合格的外交人员的必备素质。外交人员被称作是“文装解放军”,这十六个字,是原则,是纪律,也是外交工作者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
外交人员还必须反应灵敏,懂得随机应变。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要谨慎于每一个细节。谈到这里,刘大使回忆起他担任文莱大使期间经历的一次外交事件。1995年,美国政府不顾中方的坚决反对和多次严正交涉,悍然允许李登辉访美,引起了中方的强烈抗议。中美关系陷入紧张后,美国政府多次表示希望安排“高级会晤”,修补中美关系。当时,“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将在文莱召开,中美双方都将与会。美国想借这个机会与中国接触以缓解关系。美国驻文莱使馆代办打电话给刘大使,表示美国国务卿有意在会议期间与中国外长会晤。面对这一重大紧急事件,通过电话联系是口说无凭的,刘大使迅速作出了反应。他表示,如果美国国务卿想与中国外长会晤,请美方正式照会中方。此后,双方在会面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进行了多个回合的外交接触与商谈。所有的细节,甚至小到双方有关人员走到会晤地点的步数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算。这一次会晤看似简单,背后却需要外交人员运用很多的外交技巧,随机应变,更需要他们在工作当中慎之又慎。
刘大使还提到了知识的积累。他说,作为外交人员,或是想要成为一名外交人员的人都要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对于对驻在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更是要全面把握与了解。在外交场合,并不都是正式的外交谈判,不少时候是以酒会、宴会等形式增进双方的了解。这个时候,就要求外交人员能够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可以海阔天空,侃侃而谈。采访中,刘大使特别强调了外交人员中文水平的重要性。外交工作,无论驻在国是什么语言,观察政治形势和社会动态都需要用精确的中文来表达。缺乏深厚的中文功底,就会直接影响调研报告的质量。
谈到自己的外交生涯,刘大使总结说是乐中有苦,苦中有乐,苦乐参半。他说,他是从最普通的一般职员做起,经历了每一个阶段,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过来的。整个外交领域就像一个宝塔形,能够攀上顶峰的毕竟是少数。在这期间,心态很重要。从青年时期起,就要脚踏实地。人生总有顺逆,他告诉我们,不要去和别人攀比,只求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的机遇、能力不同,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获得满足。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坦然面对艰苦和沉浮。他还谈到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说,外交官退休后面临的落差还是很大的,要主动去适应退休生活。安排好退休生活是一门学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自我调节,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懂得知足常乐。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他都用一种坦然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做好点点滴滴,要问心无愧。他始终觉得能够得到党的培养,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最为幸运的事。
刘大使说,外交官的社会地位虽然高,但是荣誉背后也有辛酸。干外交工作,就要有牺牲的精神。有的外交官工作在烽火地带,条件艰苦,甚至要面对炮火和枪林弹雨。刘大使在菲律宾3年任职期间,就曾经历过5次兵变,局势很动荡。除此之外,还要忍受与亲人长期的分离。刘大使说,他所幸运的是他的夫人与他都从事外交,可以在一起工作。然而,他还是愧对于自己的父母和子女。因为工作特殊的原因,不能待在他们身边关心他们,不能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尽心。甚至,当他的父亲去世时,他都无法从国外赶回来。他笑言,现在退休了,可以在第三代的身上多尽心,多付出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和遗憾。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外交,就不能仅仅把它当做职业,而要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要沉下心来,力争做好每件事。尽管付出很多,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很大,甚至要为它做出牺牲,但他还是如此地热爱这份工作。他说,如果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他还是会选择外交。
对于母校,刘大使说变化很大,他都几乎认不出来了。感谢母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希望每一代的北外学子都能够努力学习,回馈祖国,也希望有更多的北外人能够加入外交事业行列,背负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
这一次对刘新生大使的采访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共和国外交人员的敬业,质朴以及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也使我们真实地了解了外交职业。他让我们学到了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事业,如何面对人生的顺逆。我们想,很久以后,就算这次采访所有的内容都被遗忘,我们还是会记得他的那一句“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