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把握转型机遇,做自己人生的舵手 ——访王锐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23 】

人物简介:

王锐,199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纽约大学,于1997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Stern商学院金融专业MBA。先后任职于华尔街共同基金证券分析部,摩根斯坦利集团股票交易部,美国国际集团全球投资部。在纽约学习工作生活,与先生育有三个子女,现专注于房地产投资业务。2017年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申办成立北外美中文化交流协会,任会长。

王锐会长与北外彭龙校长(图片来自校友)

现任北外北美校友会、美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王锐是北外89级英国语言文学系的校友。很难想象到,现今从事房地产投资的王锐,在北外最初学习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从一名志向文化交流的北外学子到纽约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学者,从纽约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金融业上班族到游刃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高知母亲,而今致力于北外北美校友会和美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工作,王锐经历了诸多的角色转型。她的学习探索和工作经历中,无不体现着一个杰出北外人勇于把握机遇,挑战自我的勤奋进取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外语学习打开了一扇中国社会认知世界的的窗口。在80年代,学生从初一才开始学习ABC。13岁的王锐在这之前没有对英语的任何接触。自从开始学习英语,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自己找来一些相关的书籍,看英国广播电视台(BBC)当时一档叫作Follow Me的电视节目。在学习英语的材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王锐初二就开始听北外张冠霖、奚宝芬教授开的英语广播讲座。每天早晨五点半,母亲就叫醒她起床听广播,再困她都坚持不懈。就这样,她逐渐地学完了一两册的英语教材。这时,王锐的语言水平已超出了学校课本要求的难度。对于这个最早给予她英语启蒙的学术园地,王锐既感激又向往,并选择在高考时报考了北外的英语文学系。

在王锐的眼中,北外的校园不大,却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各个语种的同学们在一个兼容并蓄的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勤奋地践行着自己的求学理想。还记得大学时期,她每天早晨起床去刷牙时能听到法语系的同学在练小舌音。英语系的她每日起来晨读,平时还常去中国人民大学的英语角锻炼口语能力。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中国也正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节。1993年夏,美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分析了世界八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合作。面临毕业的王锐读到这篇文章时受到很大震动,她意识到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她选择考取了当时北大的国际政治系(1996年改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研究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交流领域做进一步延伸。

1995年,王锐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作为文科生并得到赴美签证的机会实属不易,王锐更意识到自己在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的使命。在社会学领域做研究需要统计学知识,而作为来自中国大学的文科生,王锐缺少统计学等教育背景,她通过自学恶补在这方面的知识短板。由于自己的这段经历,她感触颇深,表示非常赞同北外目前更加丰富的课程设置——“这能让学生有更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成为有可塑性的跨学科研究人才。”

王锐在社会学硕士研究期间学习了经济学课程,挖掘了自己对金融的学习兴趣。身处纽约这样一个国际金融大都市,美国的经济中心,为了在这个金融活跃的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考量下,她选择在1999年来到Stern商学院金融专业攻读MBA。

在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涯过程中,王锐经历了不同的方向延伸和角色转变。她也鼓励正在读大二大三,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学生去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她认为迷茫是一个“正常的状态”,“自然的过程”,应该去不断尝试。“你以后从事的工作领域和大学学习的专业有可能是不相关的。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它给了你一种思维的方式,教会你如何去学习”。

王锐的第一次正式实习是在香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当时还在念Stern商学院的她第一次在一个大的国际银行机构与来自世界各地金融人才学习交流。从校园进入职场,这次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专业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她如何在职场上表现自己的能力。“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倾向:少说话 多做事”,王锐注意到“闷头做事”的风格在国外不见得能受到职场的认可, 而相反一些西方的员工则会主动地与领导和同事打成一片。不同的工作环境让她认识到,“在西方的职场环境中还要学会如何与上司和同事尽可能地多交流”,主动体现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成果,积极地去适应文化差异和不同的职场环境。

和大多数在金融行业的毕业生一样,初入金融行业的王锐,也曾对“双子塔”抱有一些“幻想”,认为华尔街金领精英就是人生终极梦想。毕业后的她也成为了华尔街那些上班族中的一员,她与丈夫每天走出世贸大楼去华尔街上班。直到2001年,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她亲身目睹了世贸大楼在眼前轰然崩塌。一瞬间无数生命的逝去让她看到“文明冲突所造成的牺牲和损害是难以估量的”;成为“911”事件的亲历者,让她重新审视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思考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王锐任职于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国际投资部。忙碌的工作和出差与照顾孩子和家庭难以兼顾。适逢她先生被华尔街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外派到伦敦做高管,为了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她选择了辞职。这在当时看来或许是一个令人叹惋的决定,但王锐并不觉得。“在美国高知母亲为了孩子而暂时放弃自己的工作是很普遍的”,工作像个皮球,拍下去还会弹起来,而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一次。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王锐很珍惜自己伴随孩子们一起长大的过程。她很庆幸自己选择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让她更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她从不请家教,鼓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或者去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还利用假期去世界各地旅游,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她注重孩子课外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特别是体育项目。几个孩子在排球击剑等领域都获得了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奖牌。随着孩子们渐渐独立,王锐开始重新考虑与自己家庭生活方式相符并且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再次寻找自己的职业目标。王锐一直为自己的家庭理财,特别在房地产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回报。在几个文化界名人朋友的鼓动下,王锐发展了自己的房地产投资理财业务,至今已做的风生水起。王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工作经验为背景,任何时候都能独当一面。

2015年,北外北美校友会成立大会暨校友论坛在纽约市福特汉姆大学举行,这标志着北外北美校友会的成立。第一任会长曹国忠以及其他主要创始人为校友会的基本框架搭建作出了主要贡献。但刚刚成立的校友会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如何使校友会能够具备筹款功能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让北外北美校友会从一个校友组织转变成为一个有更多功能的非盈利组织,曹会长看到王锐既有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又有金融的相关经历,请她来主持新机构的申请工作。

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2017年,北外美中文化交流协会正式成立。作为一个政府注册的非盈利性机构,该协会成为一个拥有免税功能并且可以接受捐款的正规机构,为北外北美校友会“做大,做好,做长久”打下了基础。王锐说:“校友会的第一宗旨还是为校友服务,能够为新老北外留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帮助。”校友会也是一座联系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桥梁——“文化交流始终是北外的强项”,北美校友会的北外学子如星星之火般散布在北美的各分会,合力为北外的中美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自北外美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以来,它为提升北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做了诸多努力,把文化交流作为切入点,以北外的名义开展了各种活动。

“走进北美校园”系列网上直播持续进行,由校友带队介绍北美高校,帮助国内的学生和家长更贴近的了解北美校园,引起了国内广大受众关注和好评;北美各分会(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芝加哥、南加州、北加州、西雅图、加拿大等地)还举行各种讲座联谊活动、文体活动帮助在北美校友更好地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北美的北外校友心怀母校,积极为母校做贡献。刘红校友慷慨解囊,承诺向母校捐赠10万美元。

在北外北美校友会的网络页面上写着:“今天我为母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我而骄傲。”在未来,随着更多优秀北外学子的加入,在王锐会长等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北美各地北外校友的积极参与中,北外美中文化交流协会将在中美的文化交流协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