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毓真,男,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1950年至1954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至1963年,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任翻译;1963年至1969年,任驻缅甸联邦大使馆随员、三秘;1969至1980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处长、处长;1980年至1984年,任中国驻加纳共和国大使馆一秘、参赞;1984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驻美国洛杉矶大使衔总领事;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1995年至1997年,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至2001年,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2001年至2004年,任外交部大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0年10月26日,我校举办了抗美援朝纪念座谈会,记者有幸采访了和蔼可亲的马老,并跟随他一同回顾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忆抗美援朝:“不管多远我都要来!”
1950年,马毓真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希望通过学习军事知识保卫祖国。不久之后,中央需要一批学员进修外语以从事外交工作,就从他们中间调拨了500名学员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马毓真也在其中。看到同期参干的同学中很多人当上了海军、炮兵、通信兵,当时马毓真的心里多少有点不好受。但领导告诉他们,国家需要他们,外交工作也是同帝国主义作斗争、是捍卫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听到这些后,他和同学们调整好了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投入到了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1953年,朝鲜战争进入停战期。此时的朝鲜战场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就包括战俘解释工作。已经经过三年半英语学习的马毓真与他的同班同学们一起,被统一调到了朝鲜,在板门店参与工作。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报名参军时的心愿——参与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同美帝国主义进行面对面的外交斗争。“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我们国家百废待兴时,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么多同志英勇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我们几十年的革命果实,真的非常伟大!”马老说这段话时,心情激动不已,他为自己能亲自参与抗美援朝的工作感到光荣。“今天这个活动,不管多远我都要来!”
思北外生活:幸运而充实
来北外后,马毓真被分到英语系。当时参干的学生都是抱着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热忱来到北外学习的,因此积极性都很高。在老师悉心教诲下,他们也很努力。马老坦言,在北外的学习生活很充实,对他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一方面是得益于北外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抓得很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另一方面是则北外的学以致用精神,这一点马老在朝鲜工作时深有体会。此外,北外的英语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并重,且“听”和“说”的比重较大,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基于在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老马的外语能力在投入工作后提高很快:“我们参加工作后,总是怀念在外校三年多学习的时光,没有在北外打下的基础,我们在工作中也不会那么顺利。”
叙香港使命:光荣而艰巨
1991年,马老于驻洛杉矶总领事任上接到外交部通知,任命他为驻英大使。此时,中英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当时的主要斗争在国内。作为驻英大使,马老的主要的任务是配合国内,根据外交部的指示就某些问题与英方交涉,表明中国立场。上任后的头一两年,中英关系还算平和。但94年到95年间,英方任命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提出了一个“三违反”的政策,即“违反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违反中英双方关于香港政治体制问题的有关协议和谅解”,挑起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激烈争论。这时,马老的任务变得更重了。在国内,姜恩柱副部长在北京同英方谈判;在英国,马老向英国各界揭露彭定康“三违反”政策的实质。当时斗争很紧张,工作很辛苦,英国舆论也对我方不利,但他始终以祖国利益为重,为祖国奔走奉献。马老当时指出的很重要的一点得到了诸多英国人士的赞同:英方如果以长远眼光看待中英关系,在香港问题上同中方合作,不搞对抗,两国关系今后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彭定康的破坏行为只会对英方不利。时至今日,许多英国友人还会对马老说,英方当时的那些举动确实没有让他们得到什么好处,而中国人说话算话,香港回归后切实履行了“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在英国担任大使期间,马老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向英国各界人士介绍中国。他通过演讲,座谈和接受采访等方式,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让他们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发展,并推动他们为促进中英关系而努力。他还针对英国经济界对中英经贸关系光明前景的期待这一点,重点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牵制英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错误政策。马老丰富的外交知识和外交智慧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马老说,“在英工作期间,斗争是艰巨的,工作也有难度,但我本人还是很愉快的。因为我相信我们能克服障碍实现香港的顺利回归。我能为国家做这么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也是自己的光荣。”
香港回前夕,外交部任命马老担任首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马老为能亲眼见证香港回归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而自豪,为能参与落实“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兴奋,为在港工作的几年里看到祖国大陆与香港的关系日益密切、两地同胞感情日益深厚而高兴。谈及这段时光,马老满是笑容。但外交部特派员公署的工作毕竟是开创性的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外交部和公署的同志们在摸索中前行,探索出了一条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办外交的路子。马老谦虚地说:“我只是打了一点基础,真正的大量的工作是后来几名特派员做的。”可是万事开头难,无疑,良好的基础为外交部特派员公署的工作乃至香港回归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赠学子寄语:“把基础打好!”
马老非常赞同我校当前开设多种复合型专业,他认为这是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他说,刚解放时,培养外语专门人才是那时的当务之急。但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随着英语的普及,只会单一语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如果能服务于具体专业,如法律、经贸等的需要,效果会更好。他对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充满希望:“你们外语水平高,如果能多掌握几种两语言,加上你们金融、法律知识扎实,走上工作岗位,更能承担起时代的重任!”马老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基础打好!毕业以后还有更重要的学习,那就是终生学习。”
马毓真大使经历丰富、学富五车,他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更是溢于言表。他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在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捍卫祖国的尊严与利益,搭起祖国同其他国家友谊和经贸往来的桥梁。从非洲到美洲,从英国到香港,他用精彩的一生诠释了“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