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袁洁 章含笑 唐潇雨
徐本禹,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以高分考取了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年4月16日,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贵州支教生活。2005年,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2007年1月,前往非洲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现任共青团湖北省委志愿者协会副主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曾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于2010年9月11日上午9点在亮马河大厦会议中心主会场紫金大厅隆重开幕。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现共青团湖北省委志愿者协会副主任徐本禹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并在“青年行动分论坛”上做了精彩发言。期间,记者对徐本禹就“志愿者活动”“公共外交事业”等相关话题进行了采访。
感动中国
2003年,刚刚以高分考取了研究生的徐本禹离开大学走进了大山,在贵州省一个贫困的山区里执起了教鞭。
徐本禹谈及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分,他说:“我从贵州支教的经历中收获很多。你们无法想象那里的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可是孩子们的眼神总会让你坚持下去。”放弃了读书深造来到偏僻的山村,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信念促使他去往大山深处。徐本禹表示:“我参加志愿活动其实大部分是出于热情,青年的热情。我想的很简单,只是想趁着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采访之中,徐本禹从未重提支教生活中的困顿和贫苦,反而对我们讲起了他从支教生活中收获的精神食粮。他说:“支教不仅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也让我学会了自信、自强。”徐本禹曾经为孩子们编过课本,连课程安排都由他一手制定。这个过程带给他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我对孩子们的要求不高。我并不是希望每一个我帮助过的孩子都能读大学,找到好工作,我只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这些贫苦的孩子们铺就一条更好的道路,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当被问及对孩子们的企望时,徐本禹这样说道,“丛飞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曾经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生病的时候我还去看过他。我们都不要求什么,真的。”
正如“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所说:“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
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至少对中国来说是的。”徐本禹表示,自己来到会场,只是作为一名学习者,而非专家。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而徐本禹所代表的则是一种伟大的中国青年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青年行动分论坛”上,徐本禹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津巴布韦进行志愿服务的原因、经历和收获。海外的志愿服务使他加深了与当地人、与队友的感情,加深了对志愿服务以及津巴布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自己的行动,徐本禹向对象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形象,对“公共外交”做了很好的诠释。
爱心传承
我们知道,在贵州支教之后,徐本禹于2007年1月再度赴非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如今,他依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着大大小小的志愿者工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的最后,他向记者宣扬了传承爱心的理念:“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能够摆脱优越的生活条件,走出去看看。不是要求,只是建议。我希望爱心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徐本禹一直相信,社会实践应该到最基层去。对于现在有些人参加社会实践只为走过场、流于形式的做法,他认为,这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团队选点很关键,要沉得下心,不能浮躁;要明白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不然也只是浪费时间。“如果你去了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自身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这样不断地传递爱,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