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谢彬彬 包世烨

张伟超,广东揭西人,193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1956年归国。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主修俄语,兼学英语。曾任外交部苏欧司参赞、苏联处处长;驻苏联大使馆三等、二等、一等秘书;驻泰国大使馆参赞;驻列宁格勒总领事;驻纽约大使馆总领事;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筹委委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2009年9月19日上午,“纪念新中国外交60年:第二届中国外交官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张伟超校友应邀出席论坛,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海外侨胞的独特作用”的演讲。在活动开始之前,本刊记者有幸对张伟超校友进行了专访。
归国求学——新的起航
谈起1956年初中毕业,告别家人,只身从印度尼西亚回到祖国的经历,张伟超校友说,就是因为一腔的爱国热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给了海外华侨极大的鼓舞,归国热潮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为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外国同我国建交的高潮。新中国赢得了朋友,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高。身处万隆会议召开国印度尼西亚的张伟超和所有华人一样,深受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所展示的大智大勇、顾全大局的非凡气度和领袖魅力的感染,在为祖国感到自豪骄傲的同时,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向往,满怀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回到了祖国。
也许命运就是充满了巧合,回国后的张伟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的正是周总理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这是一所优秀的学校,到现在还是这样。”说起自己的母校,张伟超校友的自豪之情让我们很受感染。他至今记得周总理给母校师生写来的祝贺信,以周恩来为榜样,忠于祖国、奉献社会、勤奋刻苦、严谨务实的种子在那时就萌发在张伟超的心里。
而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更是为张伟超校友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主任说当时由于和苏联的外交频繁,俄语系是个大系,有不少苏联专家亲自任教,那时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是北外的名誉院长,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都曾来校为师生讲时事,做报告。五年的大学生涯不仅使张伟超有了优秀的业务基础,也使他接触到了受用一生的共产主义思想。
外交生涯——为国家战斗
从北外毕业后,张伟超校友就被选入外交部,并很快被派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在他的外交生涯中,曾于1964-1967年、1978-1983年、1989-1991年三进三出苏联,而这三个时间段正是中苏关系破裂,中苏关系僵冷和中苏关系缓和的三个特殊时期。当谈到对这三段经历最深的感受时,张伟超校友说,那种高压的工作状态是对人最大的锻炼与考验,与苏联紧张敏感的关系迫使大家必须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考虑所有的问题,关注全局,小心谨慎。就像周总理说的,外交官是一群不穿军装的战士,他们的使命是在外交事业上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斗。三段特殊的经历使张伟超校友逐渐成为了一个富有经验的苏联问题专家。
北外作为“外交官的摇篮”,她的历史使命之一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张伟超校友就一名合格的外交官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素质,以及如何“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谈了许多自己的看法。他说,首先,一名合格的外交官要有坚定的立场,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严格贯彻党的政策。第二,要熟悉业务。这不仅是要求外交官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合格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懂得外国的历史,更要有扎实的中文功底。第三,必须要有严谨的作风,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效率。最后,一名合格的外交官必须要有抗拒诱惑的能力,要自觉遵守纪律,忠于自身的工作,忠于国家。
而对于如何才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问题,张伟超校友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能力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譬如北外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将来会有一批学生走向为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岗位。作为大学,把人才培养好,就是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打好了基础。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尽己所能,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得更加富强,使精神文明建设跟上物质文明建设的脚步并不断前进,使我国既有大国风度,又有谦虚的姿态,自然而然,中国就能被世界所真正了解。
侨务工作——爱国兴国
1995年,张伟超告别工作了30多年的外交部,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自此开始了他新的使命征程。作为一名令人尊敬的归侨,他对侨务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张伟超校友说,他喜欢这项工作,了解这项工作。出身归侨,使他与侨胞更易沟通,合作更为默契,他更能理解他们,更能倾尽全力为他们服务。其实侨务工作与张伟超校友之前外交部的工作是一脉相承的,在驻外工作中,他接触了大量的侨胞,他对侨务工作的重要性也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说,华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最早设立4个经济特区,就是考虑到可以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侨乡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华侨,就没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
如今,张伟超校友身兼许多社会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的工作。他自豪地说基金会是在2004年9月,在胡锦涛主席的倡议下成立的,在全国是第一个。他认为华文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侨务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华文教育,就不能使新生的华侨拥有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他看来,华文教育是最廉价的投资,最高的回报。
这就是一个归侨对祖国的爱。因为对祖国的爱,他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就毅然只身回到祖国;因为对祖国的爱,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无论是外交工作还是侨务工作,他都全力以赴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爱国心,归侨情,都是为了家国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