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玮
蔡方柏,1936年1月出生于湖北咸宁,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历任中国驻法三秘、二秘,外交部西欧司副处长、代理处长,驻法使馆研究室主任、政务参赞、公使衔参赞,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驻瑞士大使,驻法国大使等;出任过第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 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会会长。
2008年9月20日,“亲历开放30年·中国外交官论坛”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我校校友蔡方柏大使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并发表了相关演讲。在活动的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位见证了中法外交关系跌宕起伏的著名外交官。
缘起·北外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您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了北外?
蔡方柏(以下简称蔡):我来到北外学习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其实当年我本来是准备考武汉大学的,但是考试前几天招生委员会给了我一个通知,说建议我考特殊专业。这个特殊专业就包括外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于是我就这样选择了北外。
记:为什么在众多语种中选择了法语呢?
蔡:当时我对法语其实并不了解,只是觉得法语好听。而且法国的文学很博大,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就选择了法语专业。
记:这些偶然的选择有没有给您之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蔡:入学后的前几个月的时候真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当时学得特别吃力,感觉各个方面都很难跟上,每周的测验成绩都很低。我就开始觉得大概我不适合学外语,于是提出了转校。然而就在临转校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唐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又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法语学习中。后来成绩就渐渐上来了,成了班里的前几名。法语专业当时是五年制的,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我被提前招收进入了外交部的高级翻译班。一年后被国家公派到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
在动荡的年代:初涉外交之路
记:您的外交生涯是怎样开始的?
蔡:严格地说是从参与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建馆工作开始的。当时是1964年初,我还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就被分配到伯尔尼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研究室。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去了巴黎。1964年1月,中法两国政府宣布正式建交,两国政府商定3个月内互派大使。我也作为先遣成员之一被派往巴黎筹建中国驻法使馆。
记:可以简单介绍下当时的经历吗?
蔡:当时我是办公室里资历最浅的官员,基本什么都干。从本职工作到做饭、买东西,甚至看大门。一段时间后,我被调为黄镇大使的秘书兼翻译。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记:您是在64年开始从事外交工作的,两年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可以说您初涉外交就遇到这样的特殊时期。您能否谈谈在这个时期的经历?
蔡:首先有件我印象很深的事。是在1966年的夏天。当时苏联军警在莫斯科红场殴打中国留学生的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中国留法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在苏联驻法大使馆门口组织集会游行抗议苏联军警。然而到了晚上8点学生却都没有回来。当时黄镇大使很担心,就派我去现场了解情况。苏联大使馆所在的街已经戒严,警察发现了想要靠近现场的我们,我急中生智装作不知情趁机观察周边情况,发现留学生们已经被警察押走了。回到使馆后我们将情况报告给黄镇大使,后经与法国外交部的交涉,法国警方在次日释放了所有被关押的中国留学生。
到了1967年,我因文革活动而回国。一年后又回到巴黎,在使馆研究室专门研究法国内外政策,一做就是七年。这七年的研究工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对法国国情的了解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同时对于一些外交的理论、原则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见证——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记:您出过一本书,书名是《从戴高乐到萨科齐》,我知道这个书名源于您作为外交官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经历。
蔡:对,我是中国唯一见过六位法国总统的外交官,与这六位总统都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记:1990年您正式接任中国驻法大使。听说您以“无限风光在险峰”来总结您90年到94年这4年的外交生涯?
蔡:的确。在西方国家采取对华制裁态度的影响下,再加上法国对台出售武器的事件,中法关系在1989年至1994年一度陷入低谷。而我正是在最困难的1990年接任驻法大使的。可以说这四年是我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所以引用了毛主席这句“无限风光在险峰”来对这段时光加以总结。
记:您见证这么多年来中法关系的跌宕起伏,可以说是个“法国通”了。
蔡:“法国通”不敢说。只是多年从事中法外事工作使得我对法国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了解。
如今云淡风轻
记:多年的外交工作使您对生活有什么特殊的感悟么?
蔡:只有深入到一个专业中去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乐趣。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外交事业。这项事业代表了国家,同时又充分体现着为国家服务的观念。如果要总结外交生涯带给我的特殊感悟,那就是忠于国家,严守职业道德。
记:在您看来,外交官俱乐部对于北外,抑或是对于您这样的老校友有着怎样的意义?
蔡:对于北外来说这是一个加强交流,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平台。而这个外交官俱乐部也给校友们提供了一个加强联络,增进沟通,相互学习的机会。
记:最后想问问您今天回到对母校感受如何。
蔡:变化很大。我现在还记得当年上学时苏州街的臭水沟,如今都治理好了,校园变得比当年漂亮多了。不过尽管有这么大的变化,今天回到母校我还是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心底的亲切感。
在短短十几分钟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所感受到的是蔡方柏大使的儒雅,博学以及平易近人;同时更加为他那颗在外交生涯中历经磨砺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深深地触动。像蔡大使一样的外交官们,以祖国为骄傲,忠于祖国,献身于祖国。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更是祖国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