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严谨人生,客观待事——张铁柱校友专访

【来源: | 发布日期:2007-06-05 】

张铁柱简介:

在外语学院附属中小学连贯制开始学习俄语直到高中,毕业以后到农村插队,成为最后一届到农村插队的学生。1978年插队期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之后进入《参考消息》工作部,其中从事过翻译、编辑、记者,现任《参考消息》副主编。

初见张铁柱,觉得有点惊讶,眼前的这个中年人,没有网上照片中的沧桑,只是自然而然的给人一种沉厚的感觉,浅灰色休闲裤、白色衬衫又让他充满活力。刚刚看望过老师的他,神采奕奕,笑容很有感染力。

穿过主楼,他随意选了晨读园中间的石柱小坛,就坐下接受采访。

张铁柱上一次回母校是在十年前的校庆。60年校庆时他因在莫斯科工作未能赶回来,让他很遗憾。所以这一次回来,看望老师,看看自己曾经住过的四号楼,看看校园里的变化,他既欣喜又激动,在祝贺母校65年华诞的同时也希望母校会规划得更好,建设的更漂亮,更有大校风范,更有外语大学的气质。

张铁柱兴致勃勃的谈起他的专业俄语,他觉得俄语不仅给了他一项外语技能,更深深的影响着他的处世和人生观。他说,俄语的学习非常难,俄语虽然没有英语的开放,没有法语的浪漫,也没有日语的灵活,但是俄语非常的严谨。尤其是语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变俱变,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语法习惯,让俄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处事非常严谨。语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俄语促使他了解俄国文化,而了解俄国文化不仅让他爱上了它们,更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他风趣地说,他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他身边的好几个非常成功的杂志社主编都是学习俄语专业的,而《参考消息》国际部的职员也大多都是学习俄语的,也许正是学习俄语的人所具有的严谨的特质给了他们超越别人的优势。

采访铁柱,不能不提的就是《参考消息》,这份在国内非常特别,极具知名度的报纸,每份只卖0、6元,却在全国有着270万到300万份的发行量,位居全国之首。而《参考消息》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这份报纸上读者很少会看到社内记者评论员文章,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从国外的报刊上转载,这无疑给了中国读者更新的视角,也给了中国读者更多的选择,而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吸引众多读者的原因。

张铁柱说,《参考消息》是在中国特定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报纸,它集中了国内外众多媒体对某一国际事件、国内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作为国内主流声音外的另一种声音出现。中国的历史发展非常特殊,改革开放之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社会主义探索,内忧外患和受到的苏联的影响致使国家管理不得不高度集中,同时伴随着半军事化。所以中国的舆论导向性特别明确,对舆论宣传的管理也很严格。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参考消息》就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办法,即利用转载国际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可以更客观的更全面的认识、评价事实本身,同时也无形中培养着他们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张铁柱强调,《参考消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客观、全面的报道,并正确分析事实的本身。他说客观对于媒体来说非常重要,但其实《参考消息》也只能做到相对客观,最近几年也有处理失误的时候。但他们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有些事情可以不报道,但一旦报道了就必须客观,不能歪曲事实。

他还补充说,《参考消息》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文化各方面内容,读者群也从知识分子向各个阶层的人扩展,而且因为《参考消息》的客观公正,也让其成为媒体依赖的信息来源,它的真实性让许多媒体将其作为报道依据。

结束了对张铁柱的采访,我们觉得收获颇丰,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对母校的深深依恋和美好祝愿,更重要的是他就像《参考消息》一样,传递着一种信息,一种态度。